堂堂皇帝也无可奈何?为何清朝在全国的满语推广会无疾而终?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95153752996839693/
清朝入关时,八旗兵力最多也就10万左右,如何对付南明是个大问题,如何稳定北方也必须考虑。
(清朝入关)
所以,清朝统治者采取的策略,就是拉拢汉族士大夫集团,采取“以汉制汉”的方式稳定统治。那么,和汉族士大夫之间,就必然要有一定的妥协。所以对于汉族文化,一开始是一种“怀柔政策”。
当时能不能强行推广满语呢?当然可以。只不过,这样付出的代价是非常大的。一旦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反对,入关时总人口只有约三十万人的满族,想站稳脚跟就太难了。
所以,继承前明的科举制度,让广大汉人依然能够通过考试跻身官宦士绅阶层,是很有必要的——正因为这样,入关的时候不强制推广(也是无奈),以后再想推广,就基本不可能了。
实际上,满语本身上不具备全面推广的条件。
(努尔哈赤)
女真文字本身晦涩难懂,实用性不强。所以努尔哈赤经过多年的努力,根据蒙古文字进行“设计改造”,才稍微好一些。但是入关之后,满人也发现,在地域广大文化深厚的汉人土地上,满文先天不足,很多东西都找不到对应的、准确的表达方式。
其实顺治的时候,曾经要求汉族官员首先学习满语,以便未来推广(满语老师极度缺乏啊)。但是,实际操作中,为数不多的满语官员,本来应该“教书育人”,但是他们发现汉语更好用,表达更加清晰准确,于是也开始大量的使用汉语了。
那么民间推广呢?首先是缺乏满语教师,入关之后的八旗子弟,基本集中在北京河北地区,还有就是老家东北。在满人聚集区之外,还完全是汉人为主导的社会。
在日常的生活交流中,只要和汉人有所接触,就必然要接触汉语,时间一久,为了方便,满语反而不常用了。
到了雍正时期,宫里的侍卫都能流畅的用汉语闲唠嗑了,京城的八旗子弟,哪个不会说汉语的?乾隆朝的时候,黑龙江将军上奏,满语水平直线下降,还被乾隆批评了一番。
这个其实怪不了谁,语言的实用性是最重要的。
(《同治皇帝亲政诏书》满汉文对照)
清朝中后期的时候,旗人的家奴作为服侍主人、小主子的第一人选,基本都是汉语。这就导致了有些旗人从小汉语说得贼溜,上了学之后才开始接触满语。而且就算学了满语,也基本上用作官场公文套话,实际生活还是汉语为主。
当然,也有例外的地方。“龙兴之地”东北一直被封禁,不准汉人迁移,所以满语保留的还不错。不过随着柳条边开放,大量的汉人涌入东北,满语的地位迅速被动摇了……
其实我们抛开满汉关系等问题,仅仅讨论语言的融合发展,少数人使用的满语一接触汉语,别说推广发展了,能保留下来就不错了。
语言的推广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实行英语教育这么多年了,能熟练书写交流的人,又有多少?我们推广普通话多少年了,不说普通话的人还比比皆是。
不偏激,客观中立的说:语言推广不仅仅需要政策,更需要使用环境,以及漫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