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身为溥仪的大总管,一年收入两万多大洋,绍英为何又整日为钱发愁?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96610159436759309/

1个回答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钱不够花啊。

(绍英)

绍英是满洲镶黄旗人,也算是清末的朝廷重臣了。辛亥革命之后,绍英开始干内务府总管,也就相当于皇室大管家——不过此时的内务府,要靠“施舍”过日子了。

大清没了,溥仪也不是皇帝了。不过,皇室一大家子人,还是住在宫里,还有太监宫女伺候着,还要花钱过日子。民国政府在溥仪退位之后,保留了很多优待条件,其中就包括每年支付400万银元的生活费。

400万看着很多吧?不过负责管钱的绍英,却高兴不起来。首先,民国政府虽然答应了给钱,但是一直拖欠着。

《绍英日记》中明确记载,他这个大管家,不得不经常去“催款”。催一次给一点,从来没有给够过。到民国五年底的时候,本年“共欠给优待经费二百五十一万七千零六十六两。”

民国十年一共拿到一百七十万,民国十一年只拿到三十万……说白了,溥仪一大家人,是靠着施舍过日子。而绍英,就是不停的去找民国政府要钱——还没什么底气。

要到手的钱呢,还不完全是现大洋,经常是纸币或者债券。民国时期,这些是不断贬值的,所以实际上拿到手的钱,更少。


虽然钱少,但是溥仪一大家子人,花钱却大手大脚。

(伪满洲国时溥仪外出的车队)

可能是好日子过惯了,没有任何权力的皇室,依然养了一大群人,机构臃肿,浪费严重。正常开支已经非常庞大,官员太监们还要从中贪腐。过年过节皇室还要穷大方的四处“恩赏”——大概是要继续表现出皇室的优越感吧。

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就回忆说:“节日的花销非常巨大,甚至必须抵押大量的玉器和瓷器。而对我来说,这似乎只是一次非常简单的典礼。那么,巨大开销的原因是什么……有人告诉我,大部分钱都用来赏赐那些悬挂和点燃灯笼的太监们……”

而溥仪自己,又是个引领时尚潮流的公子哥,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时不时还买几辆名牌汽车……《绍英日记》中记载,1924年7月20日“上买汽车用洋八千六百元,又令交近五百元”,8月15日“上要二万元,为给赈款”……

你说绍英郁闷不?手上没钱,但是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


这是他的工作,那他个人呢?俸禄、津贴加赏赐,一年能拿到2万多元。

(《绍英日记》)

看着确实很多,绍英也不是个乱花钱的人,溥仪都评价他“恭顺”、“出名的胆小怕事的人”。

但是,《绍英日记》中,记载了很多他向银行借款度日的事情。

绍英是有苦难言啊,首先就是要养活的人太多了。除了自己一家子人,其他几个去世的兄长的家属,也要靠他帮扶着过日子。这多出来的几十口人,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比如他记载到“……明年元旦起撤去账房,每月尚需用月例二百元,公中月例一百元,伙食一百元。米面尚不在内,已月需四百元之谱。”再加上过年过节,各家的婚丧嫁娶等大小事务,一年下来真不是小数目。

当然,要是节省着话,也还能应付的过来。

但是,作为内务府的总管,他还必须拿出数量庞大的钱财,用来赏赐宫中的太监等人——这已经成了宫里的“规矩”,要是每次进宫办事不赏赐一些给办事的太监,不仅会有闲话,以后办事也会平白多出一些小麻烦。

说白了,不光是绍英,包括溥仪一大家人,为了尊严和体面,不得不为了钱发愁。其实这其中的问题,看过《红楼梦》的,应该能有所体会吧。

分享
收藏
写回答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分享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