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破产之日》用到的金融工具有哪些?你怎么看这部电影?
从成片质量来讲,韩国电影《国家破产之日》无论专业性还是思考深度上,都远逊色于好莱坞的《大空头》,但这并不影响一个敢于自揭伤疤的国家,对风雨欲来的全球经济形势大胆的揣测与暗示。
《国家破产之日》讲述的是1997年的那场亚洲金融危机,作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经济首当其冲,在使用了所有的政策和经济工具之后,韩国政府求助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
此时,隐藏在背后的某超级大国,借助IMF和资本运作,完成了梦寐以求的腾笼换鸟——利用超发的美元换取一国的经济命脉。
当韩国政府与IMF完成谈判,后者答应施以援手的一刹那,韩国人心里很清楚,这就是所谓的“国家破产之日”——韩国的举国财阀经济,被某超级大国正式接管。
片中,选择了无奈的小企业主、跋扈的做空资本、焦虑的经济学者、私欲的政府官员四条主线,辅以当时的新闻画面和历史镜头,广泛的代表性和强烈的代入感,成功的将观众引入那场腥风血雨的旋涡当中。
那种身处风口浪尖,却毫无还手之力的无力与无奈,足以震撼人心。
亚洲金融危机过去了20年,几乎是隔了一代人的时光,但其带来的恶劣后果,至今仍影响着很多国家。在这场超过所有人预期的经济风暴中,有的国家和地区从此一蹶不振,有的虽付出了惨重代价,但顽强的凤凰涅槃。
当年的“亚洲四小龙”,除韩国通过文化立国战略和科技创新政策,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国家竞争力外,很多曾经形势大好的国家和地区,陷入如日本“失去的十年”般的尴尬窘境。
韩国算得上顺势而为的代表,自然有借古喻今的资格。
《国家破产之日》是韩国影人最擅长的现实题材,虽然最后还是落笔于黑政府的传统套路,虽然还是“套路先行、煽情殿后”,但抽离复杂的经济学术语,以浅显易懂的启蒙方式描述各阶层对当年那场金融危机的反应,在试图还原历史的同时,警醒贪念的世人。
由此可见,这部时机把握很准的电影,也确实用心了,至少,《国家破产之日》说出了一部分实话,但狭窄的格局和狭隘的民族感,让本片显得浅尝辄止,太小家子气了。
看似还清了IMF贷款的2001年,标志着韩国举国告别了耻辱和灾难,重拾了自尊和自信,然而,风雨飘摇的世界经济形势,愈演愈烈的国际贸易之争,让人不禁要问,经济危机真的过去了吗?惨痛历史还会再次重演吗?
想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足以让世人汗流至踵。
虽然《国家破产之日》在题材上占了先机,刘亚仁演出了层次感,金惠秀挽回了些《美玉》丢掉的颜面,但对于这场危机的历史意义和财阀经济的深层次原因,本片说得不透彻,黑政府和IMF的理由略显牵强,所谓“正确救市理论”太幼稚,再加上纯粹的煽情与说教,让本片浮于煽情表面,并没有讲出道理,引出更深层次的思考。
危机就在眼前,世界经济又到自由贸易与关税壁垒的十字路口,你,真的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