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科举考试的有趣故事?
https://www.wukong.com/answer/6699441803117986051/
自从被创立之后,科举便成为了古代王朝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古代的文人士子更是对此趋之若鹜。而在漫长的科举岁月中,即诞生了“范进中举”这样的悲剧,同样也诞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以下简单分享几例:
柳开:千轴不如一书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由于刚刚得以推行,很多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当时,州县考试被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又称礼部式。而在当时的礼部式,还没有采用后来的糊名制度,主考官除了要考察考生的试卷之外,往往还会参考考生平日里的作品和才誉。
于是乎,考生们为了增加自己高中的几率,往往都会将自己平日里的诗文进行编辑,写成卷轴或抄成书册,考试之时便送呈公卿士族,为的便是能够获取推荐,这被称为“行卷”。一直到宋初,这种风气仍然极为流行。
柳开在参加科举之时,便穿着士人襴衫,用独轮车推着自己的上千轴作品,径直前往考官帘前。当时周围还有很多考生,每人手中都捧着或者抱着一些自己的作品,唯独有一位名叫张景的考生,手中却仅有薄薄的一页纸。
柳开见大家的文章都没有自己多,便心中暗喜。然而,等到发榜之时,张景的名次却居于柳开之上,原来张景虽然只带了一篇自己的文章,但却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而柳开虽然送来了上千作品,却参差不齐。于是,时人都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
李林甫:历史上唯一一次零录取
李林甫作为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虽然位居高位,却才疏学浅,乃是当时著名的错字先生。其执掌吏部时,候选官员严迥的判语中有“杕杜”二字,结果李林甫不认识“杕”字,反问吏部侍郎“这里写的‘杖杜’是什么意思”,因而得了一个“杖杜宰相”的外号。之后,又因错将“弄璋”写成“弄獐”,而得了一个“弄獐宰相”的外号。
△李林甫影视形象
李林甫不仅才疏学浅,更是大权独握、闭塞言路,排斥贤才、打击异己,当真是一位奸相。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欲广求天下之士”,便下诏开科取士,于是全国各地的知名才子便纷纷赶赴京城参加“制举”(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考试,其中便有著名诗人杜甫。
李林甫担心考生在考试时借机讽刺自己的恶行,于是便建议。“举人多卑J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在李林甫的建议下,唐玄宗便下令各郡县长官对应试的考生进行“精加试练”,挑选出有真才实学之人,再由尚书省进行复试,由御史中丞监督。
而这主持复试之人,自然就是李林甫了,于是千里迢迢赶到京城的各地学子,经过“诗、赋、论”等科目的选拔之后,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高中。李林甫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向唐玄宗上书说,“恭喜陛下,看来天下已经没有遗漏的贤者了。”
这应该是科举考试以来,历史上唯一一次零录取的科举考试了,堪称奇迹。
赵匡胤:靠打架决定状元
赵匡胤在开宝六年(973年)时,正式揭开了殿试的序幕,然而就是这位改良了科举考试的皇帝,竟然也曾闹出一个大笑话。这是宋朝王明清在《玉照新志》中记载的一件趣事。
能够入选殿试之人,那定然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赵匡胤一个当兵的出身,怎么可能分辨出高下。于是他便想了一个办法,谁能够第一个交卷,那么谁就是状元,因而当时出现了“每以先进卷子者赐第一人及第”的景象。
时间来到开宝八年(975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主持殿试,下面的考生们那叫一个紧张啊,不仅文章要写的好,而且还要写的快。结果,王嗣宗和陈识两名考生几乎同时写完,然后两人抓起卷子就拼命往前跑,结果竟然又一起将卷子交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影视形象
赵匡胤看着气喘吁吁的两人,心想状元只有一个,这可咋整。于是,这位武将出身的皇帝又想出了一个损招,看着两人道,“你俩打一架吧,谁打赢了状元便是谁的”。
虽然这个命令有些不靠谱,但毕竟是皇帝的“金口玉言”,两个书生也不敢怠慢,只好赤手空拳的打在了一起。最终,王嗣宗成功把陈识揍的趴在了地上,从而成为了状元。
以上便是我所知道的三件科举趣事,大家还有哪些有关科举的有趣故事,欢迎评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