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300年16个皇帝,说得好听一点,每个人都有个性;说得不好听一点,个个都是奇葩。朱元璋且不说了,他当过乞丐当过和尚,这也不算他有个性,他是开国皇帝,前期生活使然。要说奇葩一点,就是皇位传孙不传子,这也使得孙子建文帝朱允炆被儿子朱棣夺位,下落不明,不知所终。除明成祖朱棣夺侄儿的皇位外,明英宗朱祁镇也夺了弟弟的皇位。当然这些都只是权力斗争,还不算奇葩。奇葩的是明宪宗朱见深喜欢姐弟恋,一生挚爱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任命道士为大将军;明武宗朱厚照玩兴成瘾,在皇宫建集市,在住房建动物园,在边关建皇宫,不喜当皇帝而要去当个大将军;明神宗朱翊钧28年不上朝,天天吃喝玩乐,创历史之最;明熹宗朱由校是个文盲,看不懂奏折,木匠手艺却超一流,一生工艺杰作无数……
(部分明朝皇帝图集) 明朝为什么有这么多奇葩皇帝,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祖先朱元璋做了一件事。 朱元璋做了一件什么事呢?朱元璋是一个平民出生的皇帝,当皇帝以后,他对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最喜欢做的那件事干得最狠,什么事呢?就是杀功臣。洪武年间,朱元璋策划了四大案: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恒案、空印案。可以说开国功臣中,除汤和等寥寥几人外,几乎全被他杀光。清代史学家赵翼这样评价朱元璋:“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赵翼这个话虽然说得偏激了一点儿,但从朱元璋客观上所杀的人的情况来看,也大致不差。 朱元璋杀功臣倒也罢了,中国人太多,杀了又有生的,不怕没人去当官。但这时候他因噎废食,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他在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了中国实行了1600年的丞相制度,而且还立下祖训:“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朱元璋画像) 丞相制度是从中国战国时期开始兴起的一项政治制度,经过秦朝的确立,在汉朝的时候发展成熟。其作用就是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虽说是协助,但更多的时候是独立处理国家大事。尤其在汉朝的时候,基本上是皇帝主内,丞相主外。所谓“家国大事”,皇帝管理“家”,丞相管理“国”。皇帝是国家元首,丞相是政府首脑。那时候其实分工是非常明确的,而且运行起来,非常有效的。 但是,因为皇权是集权,皇帝自然不愿意只管理他的皇家他的后宫,他要的是整个国家,因此,从汉朝一直到唐宋,然后到明朝,丞相的权力就被一点点消弱,而皇帝的权力则被一步步放大。 汉朝不说了,唐朝的时候,皇帝已经是直接取代丞相,行使政府首脑的功能了。天下大事,不是几个宰相议论一下,然后做出决断,再报告皇帝请旨。而是由丞相向皇帝报告,由皇帝召集丞相,或者是“丞相扩大会”议事,皇帝既是决断者,又是组织者。 不过,唐朝的时候,虽说皇帝已经取代了丞相的功能,但是,丞相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所谓“坐而论道”。丞相是坐着和皇帝讨论问题的。那时候,丞相们比较受皇帝尊重,人格也比较独立。 但是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改变,丞相屁股下的凳子没了,只能站着和皇帝讨论问题了。怎么会这样呢?传说宋初的时候,丞相本来是有凳子的。但是赵匡胤觉得丞相不能够和皇帝“平起平坐”,于是当丞相赵普偶尔站起来的时候,赵匡胤便让太监赶紧把赵普屁股底下的凳子给他抬走了。赵普没了凳子,只好站着说话。从此以后,丞相和皇帝讨论问题的时候,站着说话,就成了一种制度,延续下来。 一个凳子看起来是小事,其实是大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体现了皇权和相权的一次斗争,以及最后皇权的胜利。 皇权和相权,本来应该是互相制衡,但是由于皇权的集权,相权经常处在被批判被歧视的地步。只要哪个丞相有点儿强势,哪怕他做的都是对的,但是我们仍然认为他是权臣,甚至是奸臣。与之相反的是,皇帝就算再昏庸,再莫名其妙,再残暴,我们心中似乎也感觉得情有可原。这可真算是集权社会的一种怪胎。 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可以说是皇权的完全的胜利。但是,这也同时让相权对皇权的制衡作用彻底消失。皇帝没有了约束,所以他可以为所欲为。明朝的皇帝之所以有那么多不务正业,那么多奇葩,正是因为皇帝太缺乏约束了。他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谁也把他没有办法。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胡惟庸被杀) 明朝那会儿,西方国家正是文艺复兴开始,民权思想崛起的时候,而中国却因为朱元璋的狭隘和自私废除丞相制,走向更加极端的集权,这实在是一件让人叹惋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