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小渔村里掘“紫金”——走进沙埔镇赤礁村

  走进沙埔镇赤礁村,扑面而来的必是海风微咸的味道。漫步于整洁的环村公路,一栋栋乡村别墅风格各异,一座座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成排的电杆沿着村道两旁笔直伫立,与整齐划一的入户线构成了一道别样的乡村风景……

  近年来,伴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大步子,赤礁村的村民们“念起”了海洋“致富经”。如今,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闻名遐迩的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佳”重点示范村。

  “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赤礁村阳兴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书和对此感触颇深。

  2003年,敢于“吃螃蟹”的陈书和与几位在外打工、手头较宽裕的村民合资办起了村里首个海产品加工厂,主要从事紫菜原料的简单加工。大伙儿满心欢喜地指望着早点出效益,早点分红利。可没想到加工厂营业不到半年,就遭遇了“绊脚石”,陈书和也因此狠狠地跌了一跤。

  “过去电压不稳定,我们那5台5.5千瓦的紫菜甩干机三天两头罢工。自发电成本太贵,电力跟不上,产品不理想,销路成问题。当时几个合伙人都想退股不干了。但我很看好沙埔紫菜,品质好,如果做得好,那可是淘金啊!当时万事俱备,就欠东风。”陈书和说。

  为让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速,2008年,我市市镇两级投入280万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福清供电公司立即组织专业小组对赤礁村电力线路进行重新规划,架设了新线路,增加了新台区,率先对电力设施进行改造。稳定的电力供应,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赤礁村也由此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村民们瞄准目标,借电力之势,做起了“海洋经济”的大文章,从海上“掘金”,种起了紫菜、海带,养起了花蛤、鲍鱼。

  2009年至今,村里的“掘金第一人”陈书和挣了个盆满钵满,他的紫菜产品品质优良,其公司也从最初30人不到的作坊式加工厂,成长为可吸纳120多位村民就业的加工公司,每年的经济效益以20%的速度稳健增长,陈书和明年还打算再投入500万元,添设备、扩厂房,发展紫菜深加工,开足马力,大干一场!

  而在阳兴水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从事紫菜加工的村民陈小芳,和在公司上班的“乡里乡亲“们也都深深体会到这种幸福与满足感。在家门口就业,既能顾及家庭,每个月还能领到2000多元工资,待遇一年比一年好。看着自己加工的紫菜销往全国各地,陈小芳幸福地说,从过去的家庭主妇到现在的生产工人,自己生活富足了,精神也富足了!

  电力有了保障,赤礁村8700多亩滩涂成了一片“希望的田野”,村民们纷纷捣腾起滩涂养殖,办起了水产品加工企业……一条条电力线路通往康庄大道。赤礁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百姓们的日子红火起来了。

  据赤礁村村电工介绍,过去,赤礁村因较为偏远,线路布局不合理,电线线径小、线路老化陈旧,布线杂乱无章,电网弱脆不堪。经过农村电网改造,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后,村里的电力线路重新规划布局,并增加了五台变压器,大大提高了农村供电的可靠水平。

  赤礁村村委会主任陈起实禄语重心长地说——“有电,才有胆,有胆才有了赤礁的新发展!”

  据了解,截止目前,赤礁村已兴办起3家成规模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由2008年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之初的1.1万元,提到到2011年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企业做大了,村民富裕了,便开始“反哺”家乡,村里修起了环村公路,建起了村级文化中心、活动场所,有了物品齐全的超市,有了藏书颇丰的农家书屋,村容村貌整洁了,村里的环境更加优美了。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