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说呢?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就有一句话,“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清史总撰缪荃孙也说过一句话,“国家因兵败而图强,因图强而变政,因变政而召乱,因召乱而亡国。”换而言之,清朝灭亡就是自个把自个玩死的,这个玩死的过程就是变法。 变法不是为了图强吗?为什么变法没有变强,反而把自己搞死了?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变法这个东西其实是很个很复杂的东西,不是派人出国考察一下,回来照模样画葫芦就能搞成功。大清国有大清国的实际情况,要改变,里面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留给清朝的时间又太短了。清朝这条大船想来个急速转身。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船翻人亡。 其次,改革是需要真金白银的。像清末新政里最重要的一项是办新军。一期先搞了北洋六镇,每年的军费就是九百万两。按新政的计划最终要搞36镇,那就需要五千万两的军费。清政府当时什么都缺,最缺的就是钱。欠外国人的钱都一时凑不起。 就在前二年,八国联军打进来,抢了东西不说,还要签协议,签下来,清政府要赔偿各国精神损失费等等加上利息要十亿白银。慈僖老佛爷就是把自己卖了都拿不出来这笔钱。 一边要结列强之欢心,一边还要办新军。满清政府实在是没钱了,没钱怎么办?只有向老百姓要。那接牵到接下来说的一个问题,改革不能过度亏损基础群体的利益。 清兵入关时,大家说好,永不加赋。现在也不管了,什么税种都出来了,印花税、房捐、铺捐。这样一搞,老百姓不干了。 清政府天天打败仗,早就人心失尽,现在又大增赋税,而且新政上讲的好处,老百姓又看不到,你说富国强兵,老百姓那管这个啊。国家的事是肉食者谋嘛,跟我们老百姓有半毛钱的关系?你说民主自由,老百姓就更糊涂了,我鸡叫种田,狗叫收工,我要民主干嘛用,能沾糖吃吗? 老百姓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而这些,偏偏是新政没有办法即时给出来的,也不是清政府那些既得利益愿意支付的。 比如新政里要办新学,老百姓交了税,可交了税,老百姓发现自己的子弟根本就进不去学堂,这不是白花钱了嘛,所以清末的时候频频发生”毁学”事件,砸学校,驱赶教员。 没有基础群体的支持,新政就处处受到阻碍。 第四,满清政府对清末新政的节奏把握能力太差。有的动作太快,社会一时无法适应。有的太慢,大家等到花儿都谢了都没有推出来。 什么太快呢?主要是不触及上层既得利益者的政策,比如废除科举。满朝贵族不靠这个当官,说废就废了。本来,废除科举确是件好事。八股文实在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但这毕竟关系到天下读书人的前途,轻率的这么一搞,读书人的支持没有了。一个落弟的洪秀全就搞得大清国狼狈不堪,现在一下批量制造了成千上万洪秀全。 什么政策变得太快呢?主要是触及到上层既得利益者的政策。比如开国会。开国会等于将权利从满清贵族的手里接过来,满清贵族当然不情愿。新政刚出来时,承诺要开国会,但没有期限,说看情况。连五十年的时间表都没有。最后一看大家都不满意,给了一个时间表,二十年。可二十年也等不了。当时立宪派的主要思想家梁启超正在日本,他就发现日本的留学生都在密切关注清朝的这个新政,局势十分紧张。大家都在看清朝是不是真的要立宪,如果立,就支持立宪,如果是假的,那就倒向革命一派。 清朝那时候,可不只有保守派跟立宪派,还有革命派,孙中山已经发动六七次起义了。1908年时,梁启超在东京上书清朝,建议三年内召开国会。三年后就是1911年,正是清朝灭亡的时间。结果光绪下诏,要九年内完成,九年后是1916年,已经是民国五年了,大清朝上那立宪开国会去?难道到北京八大胡同找拉板车的满清遗老商量立宪?所以开不开国会,实际变成了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赛跑,秒表还在革命派的手上。 立宪派对这一点十分清楚。1910年,也就是辛亥革命前一年,立宪派搞了一次请愿大会,要求一年内开国会,这可能是清皇室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可就是这一根,清王室也没抓住。第一次请愿,清廷维持九年不变,第二年,还是九年不动摇,到了第三次,清廷让了一步,提前三年,也就是宣统五年开国会。然后将请愿会的人赶出了京城。这一赶,清廷就直接把自己赶到了死胡同,很多立宪派从此倒向了革命党,梁启超当时就预言,如果现在不开,以后的字典就不存在宣统五年这个词了。 果然,第二年,武昌枪响。到了这时,清廷终于慌了,十月十号枪响,十月三十号,清廷下令起草宪法立宪,三天功夫,宪法十九出来,五天后浩告天下,不可谓雷厉风行,而且这里面说到的虚君共和制可能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制度选择,但它来得太晚了,中国的列车已经变轨,彻底离开了君主制。这时候,人家要的就不是宪改,可是要革你的命了 第五,清朝一搞新政,新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没出来时,就把旧有的通道给破坏掉了。上面说的废科举是一例。另外,在军校当中,也存在只管招生,不管就业的事情。比如张之洞在1906年办了陆军学堂,毕业生有一千五六百人,但得到提升的不过一百人。年轻人没有出路,这是社会最大的隐患,一有变动,这些人就会投靠到反政府武装当中去。这些人后来就成为了孙中山重点发展的对象,以前孙中山主要走江湖路线,跑堂口,联系江湖大哥,结果发现这条路子走不通,社会大哥靠不住。后来同盟会有一个叫胡汉民的提了一个意见,说要注重新军。孙中山才恍然大悟,后面武昌起义的主力换成了新军士兵,果然一举成功。 最后一点,变政是个十分复杂的事情,需要极其高超的执政手段,清廷在这方面的经验十分小白,管理手段远远跟不上新政的实际需要,在执行过程中,错误百出,这里举一个例子。清末新政中的铁路国有计划。这个计划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四川的问题最大,造成了四川保路运动,而正是四川的保路运动成为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四川的保路运动要从清朝的新政最重要的主措之一,建立内阁说起。 1911年5月8日,也就武昌起义发生的五个月前,经过立宪派的争取,清廷终于组建了一个责任内阁。开国会跟责任内阁是立宪的二大标志,开国会已经被忽悠到五年之后去了,这个责任内阁出来时,也是让立宪派大为失望,因为内阁成员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在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因为被称为“皇族内阁”。这里面当时的实力派袁世凯都没入阁。被清廷开了一张病假条,说袁世凯得了脚病,走路都走不动,打发回家养病去了。这个错误也为后来清廷的最后灭亡埋下了伏笔。 有声望的袁世凯被弄走了,朝中几乎全是满清贵族说了算,搞了大半天,还是你们爱新觉罗一家人玩啊。 “皇族内阁”仅有的四位汉族大臣也大多不是掌实权部门的,但事情就出在不太管事的汉人之中。四大汉臣的邮政大臣叫盛宣怀。这个人秀才出身,红顶商人,被称为中国实业之父,他担任的这个邮传大臣。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的部长。主 盛宣怀上来就搞了一个大政策:铁道收回国有。 清朝的铁路以前本来就是国有的,但国家没钱。所以当时清朝就跟西方国家借钱修路。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城,国人对洋人恨之入骨,一切洋人的东西都要砸掉,洋人的钱当然也不能借。所以清末新政出来后,各地兴起了一股商办铁路的热潮。四川就上马了一个川汉铁路:成都到汉口的铁路。 群众的热情很高,但民办铁路有个毛病,就是各自为政,配合不行。而铁路这种大型基建是最需要全国统筹的,商人们自己修,有的铁轨不同,火车在自己地盘上开得飞快,开到别的省就动不了。所以清廷一直想收回来。 到了盛宣怀手上,终于启动铁路国有计划,可在实施过程中,盛宣怀犯了一些错误,一是没有公开透明,没有马上公布具体的方案。这个铁路怎么收?是赎买回来,还是强征回来。盛宣怀没有公布,盛宣怀是个商人,商人办事,总讲究博弈,先不亮底牌,看形势再说。但这一招,用在政治上就不管用了。清朝政府的信用早就破产了。公开了还没人信,这不公开,不等于让人瞎猜嘛。 事情到了四川这里,终于出大问题了。 四川铁路的情况最复杂,它是地方政府主持,商人集资,百姓租股的方式搞的,最麻烦就是这个租股。所谓租股,就是四川每个纳税户都要交钱。租股总额占所有股本的百分之七十七,所以川汉铁路可以说是全四川人的铁路。牵扯的人数越多,事情就越难办,而且负责修路的人拿着集资款跑到上海做生意,结果一下赔了三百多万。 盛宣怀一想,亏掉的钱不能叫政府买单啊,所以这个钱,你们四川人自己解决。至于剩下的钱,盛宣怀也没打算退给四川,而是堂而皇之要收回国库,转而给老百姓发国有股票。这等于既要夺路,还要夺财。 盛宣怀这么干,其实也有私心,他一直鼓吹国有化,跟他自身利益有关系。别的不说,盛宣怀有一个钢轨厂,要是铁路国有了,他的钢轨自然就不愁销量。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这样趁机为自己捞油水的。这些行为最终可能会让改革变味甚至失败。 这个方案一出来,四川哗然。百姓发动请愿,四川政府的应对也十分简单粗暴,直接拿着枪射杀集会的人,这个事情最后越搞越大,一直在搞革命工作的同盟会抓住机会,制作了数百块木板,要求各地保路自救。这个招数比发微博还有效,数天之日,就有二十万人朝成都进军。 到了这时,终于酿成保路运动。四川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事情发展成这样,盛宣怀才意识麻烦大了,马上表示将剩下的钱还给四川,但现在大家都杀红了眼,谁管你铁路不铁路,钱财不钱财的事情。 在这起事件中,政府在与民争利时手段之粗暴,对群体事件的反应之缓慢,管理之落后,应变之拙劣,手段之粗暴,无一不体现出,清廷实在已经失去了掌控时局的能力。 为了应对四川的保路运动,清廷将湖北的清军大批调往四川进行镇压,结果造成了湖北防务空虚。最后促成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武昌一放枪,湖南,陕西,江西等纷纷宣布起义独立,一个半月后,关内十八省,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 到了这时,清朝其实还没有正式咽气,清朝还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是在河南老家的袁世凯。 袁世凯本人就是经过清朝的内部改革练新军发家的,武昌起义时,袁世凯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实力的军阀,满清精锐的北洋六镇,除第一镇由旗人组成,袁世凯不能完全控制外,其余五镇全部是袁的嫡系。 六镇的军事首长都是由袁的老部下或者是他一手选定的。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袁世凯河南老家,袁世凯正在做寿,听到消息,一座皆惊。袁世凯酒也不喝了,戏也不听了,撤席退戏,请来幕僚喝茶。大家都知道袁世凯的机会来了。 果然两天后,清廷的任命下来了。也不怕袁世凯腿走不动了,要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去湖北平叛。 其实在这时,清廷的军事实力还是远在革命军之上。袁世凯完全有机会成为曾国藩第二。可袁世凯的野心注定他要做就做第一个袁世凯,绝不做第二个曾国藩。部下都来祝贺袁世凯,袁世凯看完电文,随手一放,说现在不是着急的时候。 什么时候着急? 等清朝彻底玩不转的时候。 说起来,也是清朝倒霉。三年前,光绪跟慈僖先后去世,光绪没能力,但在民间口碑很好,能拉扰一些人心。而慈僖这个人历史评价不好,但实际是一个很有能力的老太婆,她要在,还能镇住一些人,办上一些事。她一死,满清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能主大局的人。当时主持国政的是摄政王载沣。载沣这个人公认为是个好人,一个没用的好人。做人比较宽厚,比如他虽然跟袁世凯是死对头,却没有杀他,而是放虎回山。但这个人性格内向,又没什么政治经验,完全没能力处理重大危机事件。 载沣先是派了一个叫荫昌的满清贵族去湖北平叛,这位荫昌还是喝过洋墨水的,在德国陆军深造过。但就实战来看,就是另一个纸上谈兵的赵括。荫昌一路上穿着德国长统靴,身上披着中式缎袍,嘴里哼着京剧《战太平》,慢悠悠地上了火车,一路上只顾着摆阵势,等到了前线,已经是第十天了。 十天时间,已经面目全非。荫昌调度完毕,将大炮对准武昌的头一天,湖南宣布独立。当天,陕西独立,又过两天,江西的枪声又响了…… 到了这时,只有请袁世凯出山了。但一个湖广总督是请不动袁世凯了。袁世凯表示自己现在全身是病,尤其是老腿病还没有好,胳膊也有毛病,还发烧兼高血压。总而言之,身上的零件没一个正常的。 最终,清廷开出条件,让袁世凯当内阁总理大臣,贵族内阁变成了袁世凯内阁。袁世凯才走马上任。袁世凯边打边谈。最终跟革命党达成协议,一边从革命党手里拿到了大总统的支票,另一边对清廷的孤儿寡母隆裕太后跟溥仪连哄带吓,没事给他们讲一讲法国路易国王子孙被杀得一个不剩的故事。终于让清廷发出退位诏书。 268年的清朝,连同两千多年的帝制,这一天总算是寿终正寝。 纵观清朝的死亡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改革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甚至可以称为抱着炸药桶前行。有的东西急不得,需要一个过程。就比如反腐败,也是需要过程的,如果一上来就搞反腐的制度重构,可能还没出来,就会被一些人围攻。既得利益肯定不会让他出台。只有先把一些大老虎打下去,才有可能制度反腐,也不能直接拿老虎下手,因为老虎下面有一大帮喽啰。所以打老虎先要打苍蝇。但我们不要忘了,打苍蝇是为了打老虎。我们更不能忘记的是,我们打老虎,最终是为了搞一个更好的制度出来,因为对个人的胜利永远都是一时的,短暂的,只有制度上的胜利才是长久的,持续的。 另外,我们看到改革必然会有一个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必然会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这个利益怎么重新分配是一个大学问,至少要做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照顾,达成了一个多赢的局面。清末的新政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新政造成的结果是多输。搞了这么多,谁也不满意。下层百姓要多交税,通货膨胀,物价横飞,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下降,是满腔怒气。中层立宪派的诉求一直得不到满足,也是郁郁不满。满清贵族被夺走权利,心怀愤怒。青年人找不到上升的通道,成为社会不安定份子,商人感觉不到安全感,开始倒向革命党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