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亚太地区最早建立空中力量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就已经拥有独立的空军。新中国建立后,经过60余年发展,中国空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包括航空兵、防空兵、空降兵、通信兵、电子对抗部队、技术侦察部队、防化部队,总兵力达33万人(其中包括约3万5千人左右的空降兵部队,数据均来自网络,下同)。中国空军的主要部分为航空兵部队,目前总共有约2500架左右的作战飞机,其中战斗机约1570架、攻击机和轰炸机约550架、运输机约300架。此外,还拥有数量不详的预警机、电子战飞机、空中加油机等现代空军必备机种。总体来看,中国空军装备较新、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截止2015年,中国空军拥有约50架苏-27SK/UBK、95架苏-30MKK/MKK2、100架歼-11A 、190架歼-11B/BS、12架歼-16、290架歼-10A/AS、80架歼-10B/C和200架歼轰-7A,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超过1000架。除此之外,还装备有约700架的歼-7和歼-8系列,目前这些第二代战斗机正在逐渐淘汰并被新型战斗机取代。
作为主力的第四代战斗机(美/俄标,下同)中,早期的苏-27SK、苏-27UBK、歼-11A大部分进行过中期延寿升级,已经具备通过数据链系统与其他平台交换信息以及发射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的能力(另有小部分已经退役);苏-30MKK/MKK2在经过改进后,已经可以使用国产武器;歼-11B/BS、歼-10A/AS属于比较典型的四代机型号,与目前最新型号的战斗机存在一定差距,但技术比较成熟;歼-10B/C、歼-16等“四代半”战机装备速度的推进可显著提升中国空军的装备水准。目前,中国空军大部分战机的机龄在15年以下,且仍在以每年50架左右的速度更新机队,这使得中国空军的装备妥善率位居世界前列。
在歼-10B/C、歼-16继续生产装备的同时,更新型的歼-11D也在继续进行试飞。这种以歼-11B为基础进行大幅度改进的战斗机在性能上类似于俄罗斯的苏-35S,预计几年内就可以装备部队。而作为世界上第三种第五代重型战斗机,歼-20目前已经进入批产服役阶段,另一款五代机FC-31也在继续进行试飞并已经公开了改进设计。这两种战斗机大批量服役后,中国空军将成为世界上第二支同时装备两款第五代战斗机的空中力量。 发动机曾是限制中国空军发展的瓶颈之一。但目前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中,歼-11B、歼-11BS和歼-16基本都采用国产涡扇-10系列发动机,而歼-10B/C则也开始改用涡扇-10。虽然目前仍在从俄罗斯进口AL-31系列发动机,但已经不用于新战机的生产,而仅用在现役战机中采用AL-31系列的更新。目前歼-20仍然采用俄制99M系列发动机,但涡扇-15发动机目前正在进行飞行台试验,试验证明能够达到预期技术性能,在歼-20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大批量装备后将装机使用。 目前,中国空军拥有多种可以胜任战术攻击任务的战机。包括歼轰-7A、苏-30MKK和歼-16在内的战斗轰炸机/多用途战斗机都具备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包括各类激光/卫星制导炸弹、电视/雷达制导空地导弹等等。除此外,经过现代化改进的强-5E/F也具备投射激光制导炸弹的能力,但因平台性能较差、载荷和航程指标都不能满足要求而并未大量生产。而轰-6K的生产和服役,使得中国空军首次具备了准战略打击能力。各种具备对地/对海攻击能力机型的服役,使得中国空军具备了攻防兼备型空中力量的雏形。
除此之外,中国空军的机载武器水平也达到了世界主流标准。目前中国空军战机使用的空空导弹大部分为R-73、R-77、霹雳-8、霹雳-12等第三代空空导弹,另有一些较老的霹雳-5E、霹雳-11和R-27等仍在使用但比例不断下降。此外,据网络曝光的消息,与AIM-9X、AIM-132、IRIS-T同代的第四代近距空空导弹霹雳-10也已经服役,新型的中远程空空导弹可能正在测试之中。而精确制导武器方面,虽然目前装备和使用数量较之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但产品种类丰富、体系基本完整。
除硬件水平外,中国空军的人才建设也可圈可点。目前中国空军四代机飞行员年平均飞行时数约为200小时,部分重点建设部队甚至能达到每年240小时,这与美国空军飞行员的平均标准持平,超过了日本航空自卫队(四代机飞行员年均飞行时数约180小时,整体约为每年160小时)和韩国空军(整体年均飞行时数约为150小时)的水平。而二代机飞行员限于机体条件的限制(滞空时间较短、机体结构老化),平均飞行时数仅能达到约120小时(但仍然达到了北约经研究得出的年均飞行120小时的成熟战斗机飞行员的下限)。此外,近些年来中国空军通过进行“金头盔”竞赛、师以上级别自由对抗演练以及与俄罗斯、巴基斯坦、土耳其、泰国等国进行联合军事演习磨练了飞行员的实战水平。目前在亚太地区,基本找不到比中国空军训练标准更高的空中力量。 但与此同时,中国空军也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局限在硬件方面。目前中国空军执行战略任务的机型仅有约150架轰-6,其中新型的轰-6K只有50架左右。虽然战略轰炸机的攻击方式使得轰-6系列在载弹量方面较之美俄同类机型的差距并不引人注目,但考虑到轰-6K的最大作战半径仅为3500千米,即使发射射程2000千米的巡航导弹也只能对第一岛链内的目标实现完全覆盖(最远可以威胁位于关岛的军事基地),而轰-6M的攻击范围显然更近。从中国空军担负的战略威慑和战略打击任务来看,很显然目前的轰炸机队伍根本难以满足需求,而新型战略轰炸机目前的发展情况又没有确切消息,很显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问题得不到解决。
而在运输机和空中加油机方面,问题则更多地体现在数量不足。目前中国空军的运输机队伍包括约18架伊尔-76MD、约60架运-8/运-9和约12架图-154,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非常低劣。在安-124/C-5级别的战略运输机方面,目前中国空军完全处于空白;而仅有18架伊尔-76MD,显然无法胜任大规模空运任务;作为战术运输机主力的运-8/运-9,不但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性能上存在缺陷,特别是起降性、航程和机舱尺寸已经完全落后。空中加油机的问题更加突出,仅有约13架轰油-6和3架伊尔-78除日常空中加油训练任务外几乎无法完成任何的作战任务。特别是轰油-6,其载油水平在各国现役空中加油机中垫底,基本无法用于四代机的空中加油任务。尽管运-20的投产将部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短期内限于产能改善余地仍然不大。
中国空军面临的数量不足问题的困扰,还存在于特种用途飞机方面。仅有4架空警-2000在数量上是远远不能满足对空中指挥机的需求的,而空警-200虽然数量超过10架,但预警范围有限、不具备指挥功能;空警-500技术水平较好且具备指挥功能,但数量太少、平台性能差。同样,用于通信、侦察、电子战、心理战的特种飞机数量也不多,基于运-8/9和图-154平台的各类高新机总量只有30余架,基于歼-8F平台的歼侦-8F只有约48架,这与中国空军面临的日益复杂的作战环境完全不相称。目前已经有一些以歼轰-7中和歼-11系列为平台的电子战飞机装备部队或正在进行测试,但大型电子战飞机数量少、性能差的问题在解决新平台开发问题之前仍然无力逆转。 总体而言,目前中国空军战术空军机队规模较大、装备质量好,制空型/空优型战机世界领先,战术打击飞机虽然仍然比较缺乏精确制导武器但平台数量和质量都不错,飞行员训练水平也位居世界前列。但在轰炸机、运输机和空中加油机以及特种用途飞机方面,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尽人意,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空军的装备侧重点将集中于发展大型飞机和特种用途飞机,以此来推进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转变。 更多军事信息请关注军机图微信公众号:JJT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