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7月,随着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宣战,预示着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方面对战争充满信心,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为部队送行时说:“在树叶落地之前,你们就可以回到家乡。”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也认为德军稳操胜券,他曾私下表示让将士们会家过圣诞节。但战争的发展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无论是德国皇帝还是德国的将帅们都失算了。那么起初他们为什么那么底气十足,在战争爆发之后,德国有为什么会失败?
一、德军战斗力强悍不是没有道理的,后备兵役高达975万 德国将领们底气十足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德国的国防动员能力完全领先于欧洲各国。德国的国防动员制度建立之初就是针对法国的,这起源于当年的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之前,针对法国军队,普鲁士出台了一整套完善的兵员征集政策。这套政策包括:每名适龄青年都必须参加3年的常备役,在退役之后,还有五年的正规后备役。然后还需要在地方国民兵机构再服役12年,换句话说,也就是整整20年的时间。当然,除了常备服役期之外,其余的时间可以正常的生活。在执行了这套征兵制度以后,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一战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法国。这一次战争使普鲁士成功崛起,土耳其、日本等很多国家的军队模式都是仿照德国陆军建立的。
经过了几十年的运转之后,德国的这套征兵制度更加完善。当时德国的总人口超过6000万,经过准确计算,可以投入战斗的补充兵员为975万。请注意,这些人不是那种没有拿过枪的新兵,他们几乎可以立刻投入战争。与德国相比,其他欧洲各国在征兵方面严重不足。法国的总人口不超过4000万,而且法国的征兵系统也不完善。这就造成了法国在开战之后,几乎征召了所有身体合格的男性服役。不过由于法国征兵的标准相对比较高,因此法国仅仅能征集594万人参战。这个数字与德国相比存在着300多万的差距,至于英国就更指望不上了。英国走的是短小精悍的职业军道路,一战爆发时,英国陆军的总兵力只有16万人。这点兵力塞牙缝都不够,英国真正的优势是自己的海军。
二、德国制定了完美的作战计划,德军统帅部认为自己稳操胜券 除了拥有庞大的后备兵员之外,德国还有几乎完美的作战计划。德国与沙俄彻底翻脸之后,就面临着两线作战的问题。德国军队虽然战力强悍,但德国国内的自然资源却严重缺乏。因此德国必须考虑速战速决的问题,德国计划先对付来自一个方面的威胁。从1890年到1905年,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一直在计划如何打败迅速打败法国。施里芬认为应该集中兵力对付法国,当时德军的总兵力有61个师。德军把其中的53个师用于对付法国,仅仅在东部留了8个师用于对付俄国。当时俄国与德国还没有完全决裂,因此这8个师的兵力是完全够用的。但在德国与沙俄也闹僵之后,问题就麻烦了。仅仅依靠8个师,当然无法牵制住庞大的沙俄。
从1905年到1914年,也就是一战爆发之前,德国又征集了9个师的军队。这些部队仅有1个师被派往了德法边境,其余的8个师全部用于东线。而且随着德俄关系越来越紧张,德国已经开始决定从西线抽兵增援东线。随着俄国发动了战争总动员,德国最高统帅部决定从西线抽调10个师左右的部队增援东部战场。从这一点来说,施里芬计划已经改的满目全非。施里芬在临死前说:“假如战争不可避免,不要忘记增强我的右翼。”但是形势后来的发展与施里芬的预期完全相反,小毛奇为了达到所谓的东西平衡,不断削弱西线部队。
三、法国在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情况下,顶住了德军的进攻 德军最高统帅部改变了施里芬计划的兵力部署,却延续着施里芬计划的出兵套路。这就等于是在找死,德国军队全力进攻法国,德军的战斗力确实强,打得法国一时之间难以招架。但法国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在付出了巨大伤亡的情况下,法军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完全破产,战争进入了阵地战的模式,这对德军来说十分的不利。由于大量的强壮年上了战场,很多繁重的工作必须由妇女来完成。到了这一步,各国完全是在拼消耗,双方都看不到胜利的希望。美国加入战争之后,战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美国军队的战斗力很低,但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太强。美国一直在源源不断的向英法提供战争物资,到了这个份上,德国实际上败局已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