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裴迪南大公被一个塞尔维亚愤青刺杀。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怂恿下,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向塞尔维亚宣战。但是它忘了,塞尔维亚是沙俄的铁杆盟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之后,俄国很快就对奥匈帝国宣战。紧接着是一系列的宣战,德国对俄国宣战,英法两国对德国宣战等等。有一件事是非常以外的,当时英国陆军的总兵力只有16万人。在对德国宣战以后,它拿什么去对付强大的德国陆军呢?
一、在交战之前,各个大国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军备竞赛 在一战爆发之前,各个大国其实已经准备了很多年。在俾斯麦出任德国首相期间,他奉行圆滑的外交政策。首先保证与奥匈帝国、沙俄的关系,以求保证德国不至于两线作战。由于奥匈帝国与沙俄在巴尔干半岛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德国与两国分别签署了同盟条约。虽然德国与法国是老冤家,但在非洲殖民地的问题上,德国还是支持法国的。最后就是与英国的关系,英国与俄国的关系很差,德国扮演着中间调解人的关系。就这样,德国把各个大国玩弄于鼓掌之间,这被称为天才的外交。但是在威廉二世上台以后,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改变了俾斯麦的外交战略。德国的外交从模糊转向了通明,外交水平一口气下降了好几个层次,这对德国绝不是好事。
威廉二世要求敌我分明,这很明显就是在找死。首先是与法国彻底决裂,两国再次回复到了“汉贼不两立”的地步。其次就是与英国矛盾的计划,本来俾斯麦最忌讳英国。现在威廉二世主动刺激英国,搞得英德关系持续紧张。最后就是与俄国关系的破裂,本来德国与沙俄是盟友,但沙俄与德国的另一个盟友奥匈帝国存在矛盾。这本来不妨碍德国在两国之间保持平衡,但威廉二世要求德国必须二选一。奥匈帝国也是德语国家,德国不能抛弃,因此德国开始排斥沙俄。其实沙俄和德国原本完全不至于这样,俄国沙俄尼古拉二世与威廉二世的私交非常好。德国与沙俄决裂以后,俄国陷入空前的孤立。为了摆脱这个困境,沙俄与法国结成了联盟。
二、德国同时与英法两国竞争,国力受到很大削弱 作为世界第一强国,英国本来不屑加入欧洲大陆的争斗。大英帝国的名号不是白叫的,英国的实力确实远超其他国家。不过进入20世纪以后,德国成为了英国强劲的对手。英国在此之前一直维持大陆均衡政策,现在这套制度有玩砸的风险。一旦德国控制了欧洲大陆,那英国的霸主地位将无法保证。为此,英国放下架子,加入了法国与俄国的联盟,三国协约组织正式形成。从国家实力来看,三国协约远强于德奥联盟。德国计划先迅速击败法国,然后在调头进攻俄国。为此,德国把常备军调整到了80多万。除了常备军之外,能够参战的预备役人员为975万,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法国的预备役人员仅仅为500多万,在这方面不是德国的对手。
与法国相比,英国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英国四面环海,德国的陆军再强,对英国也构不成什么威胁。英国的国防政策是海主陆从,也就是海军为主、陆军辅助。在英国的官场里,海军大臣经常被视为首相的副手。面对德国疯狂扩充海军的情况,英国表示:“德国每下水一艘战列舰,英国就下水两艘作为回应。”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海军的整体实力还是远远胜于德国。在一战期间,德国海军被英国死死封锁在港口里。英国的陆军走的是职业军道路,陆军兵力虽然不多,但是战斗力相当强,这个传统一直沿用至今。在40年之后的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有一句顺口溜:“不怕美国人的炮,只怕英国人的枪。”英军打枪极准,在一战中的表现相当不错。
三、在战争爆发以后,英军兵力确实大幅度增加 一战爆发之后,英国紧急征召了100万军队。虽然自己的职业军能力很强,但毕竟人数太少。在战争中,德国的主攻方向是法国。德国计划再来一次“普法战争,”结果法国在付出了巨大伤亡的情况下,顶住了德国的进攻。为了防止法国战败,英国派出了数量庞大的远征军。英国的总兵力不断增加,逐步也达到了几百万的规模。截止一战结束时,英军阵亡超过66万。英国在一战时期的损失原高于二战,因为一战时期的主力确实是英法,而二战则是美苏。德国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两线作战绝对是重中之重。再加上英国对德国的全面封锁和美国的参战,德国想不失败都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