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王忠嗣统帅30万大军兼四镇节度使,他若不死,安禄山绝不敢反

公元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了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的开头。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安禄山的叛变虽然没有成功,但大唐盛世却再也回不来了。其实在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前,有一个人比他还牛,如果不是这个人英年早逝的话,安禄山绝对不敢反。此人就是唐朝版的霍去病,李隆基的养子、身兼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这个人去世时年仅43岁,造成这一悲剧的正是高高在上的李隆基。

统帅30万大军兼四镇节度使,他若不死,安禄山绝不敢反

一、作为李隆基的养子,又是李亨的好朋友

王忠嗣本来名叫王训,出生于军人世家,他的父亲王海宾是出名的勇将。高原强国吐蕃一直是唐朝的劲敌,唐朝从建立之后,就与吐蕃展开了长期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但谁也占不到任何便宜。公元714年,唐朝与吐蕃的战火重燃。王海宾率军追击吐蕃军队,陷入敌军的包围。由于王海宾平时不注意交际,以至于友军不愿意支援。最终王海宾战死,当时的王忠嗣才不过九岁。李隆基可怜这个年幼的孩子,把他作为自己的养子接到了宫中。王忠嗣的年龄和忠王李亨差不多,两人很快成为了儿时的玩伴。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给王忠嗣引来了杀身之祸。在王忠嗣的成长过程中,李隆基发现这个少年对如何用兵有着很大的天赋,李隆基夸赞王忠嗣:“这是我的霍去病。”

统帅30万大军兼四镇节度使,他若不死,安禄山绝不敢反

王忠嗣成年之后,李隆基把他派往了东北前线。但是王忠嗣希望为父报仇,一心要开赴西北。经过再三恳求,王忠嗣终于如愿以偿。唐朝与吐蕃的仗几乎天天都在进行,王忠嗣逐步积攒实战经验。这个人确实和霍去病很像,天生就是打仗的材料。现在又加上了几年的实际磨炼,王忠嗣渐渐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在西北的几年时间里,王忠嗣没有创造那种天大的战功,但那种足以上奏的战功却接连不断。这样积攒下来,王忠嗣斩杀敌军的数量并不逊于其他名将。进入李隆基统治的中期,与吐蕃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李隆基当然不会让自己的爱将闲着,他把王忠嗣调往了东北方。唐朝在东北地区处于守势,主要的对手是回纥和契丹。这回王忠嗣不再是什么偏将,他成为了河东节度使。

统帅30万大军兼四镇节度使,他若不死,安禄山绝不敢反

二、身兼四镇节度使,因为与李亨的关系而下狱

当时唐朝共有十位节度使,就类似于十大军区一样。但是由于作战任务的需要,一个节度使可能无法对付强大的对手。为此经常需要联合作战,久而久之,一位将领兼任多镇节度使的情况经常出现。王忠嗣身兼朔方、河东、陇右、河西四镇节度使,能够调动的部队超过30万。但他对李隆基忠心耿耿,没有一丝的反心。这种兼任节度使的情况在后来很常见,例如安禄山就身兼三镇节度使,郭子仪也兼任了节度使。王忠嗣在河北地区期间,指挥唐军打败了突厥、回纥等部的联军。他被李隆基当做救火队长来使用,与吐蕃重新开战以后,他再次出战西北。他治军严明,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有他在李隆基身边,安禄山能不能镇守北方都需要打一个问号。

统帅30万大军兼四镇节度使,他若不死,安禄山绝不敢反

但王忠嗣与宰相李林甫的关系却非常差,在原来的太子被处死以后,谁是李隆基的接班人成为唐朝最重要的问题。各个皇子均磨刀霍霍,其中武惠妃之子李瑁可能性最大。王忠嗣的发小李亨在当时并不受李隆基的宠爱,但李林甫不管这些,他利用这一点陷害王忠嗣。在李林甫的暗示下,有地方官员向李隆基上书“王忠嗣准备拥立忠王李亨为太子。”这引起了李隆基的强烈反应,王忠嗣和李亨是发小,而且王忠嗣大权在握。真的指挥军队打进长安城,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李隆基的思维中,自己有成为当年李渊的危险。为此,李隆基立刻将王忠嗣下狱。一代名帅就这么毁在了昏君和奸臣的手里,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疆场。

统帅30万大军兼四镇节度使,他若不死,安禄山绝不敢反

三、在10多年之后,这桩冤案终于得以平反

已经老迈的李隆基本来想直接处死王忠嗣,当年的养育之情早就抛到了脑后。王忠嗣的曾经的属下哥舒翰苦苦哀求,最终王忠嗣被贬为了汉阳太守。从身兼四镇节度使的元帅一口气跌倒了区区一城太守,强烈的反差深深打击了王忠嗣。仅仅1年以后,年仅43岁的王忠嗣抑郁而终。6年之后,李隆基的干儿子安禄山在北方发动了叛乱。安禄山叛变的军队其中有一部分还是王忠嗣当年指挥过的部队。叛军攻克潼关以后,李隆基紧急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混乱的局面下登基称帝,当时李亨主要忙着平定叛乱,没有时间为王忠嗣平反。到了其子李豫继位之后,王忠嗣的冤案终于平反昭雪。如果说当年李隆基没有罢免王忠嗣,安禄山这个胡人绝对不敢发动叛乱。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