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新生初到美国后,都在为个人成绩担忧。根据美国大学GPA正态分布图 , 仅有不到1/5的学生能得到3.0以上的GPA。
首先是因为语言问题,即使通过了语言考试,在初期上课的听力和交流上仍有较大的障碍,这将会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质量。其次,因为教学方式的不同以及个人习惯的缺乏(比如拖延症),更是让自己融入美国留学环境变得困难。 另外,教授答疑的时间不够,语言上的障碍无让自己彻底理解问题。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导致初到美国的留学生第一学期的GPA较低,进而丧失信心,引发一系列的焦虑。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美国的大学 , 90%的专业都要求学生在这些课程中选修至少一门:数学、物理、化学、经济。众所周知,这些课程在国内就被誉为杀手课,比如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概率统计等等。 如果再用英文去学习,理解起来将会非常的困难。而且,仅仅拿到通过的成绩是不够的,90%专业课程要求上述课程成绩达到C以上。 在提供解决方案前,我们需要深入地了解问题。 什么是GPA?
GPA,英语全称Grade Point Average,即平均成绩点数,因为GPA通常是学生前三年或者大学四年的平均分,它反映了一段时间范围内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所以很多时候,甚至比标准化考试更受校方重视。以至于成了在毕业后的求职过程中,招聘单位非常看重的一个指标。 各国计算GPA的方法不同,美国学生各科成绩是以A.B.C.D等级计算。 等级成绩和分数成绩换算如下:
了解完GPA后,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GPA? 1. 掌握学术沟通技巧和思维路径
因为初来乍到,对于语言环境还相对陌生,所以尽快掌握学术沟通技巧显得非常重要。具体地说,就是能有逻辑地与同学和教授沟通,包括提问和反问,同时知道用合适的格式给教授发送邮件,口头预约答疑时间,建立自己的提问语料库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2. 熟悉课程大纲中的每一项作业和比例
除了一些较难的作业,大部分教授都会安排一些“送分”的任务在课程规划中,比如出勤、课堂互动、课后调研参与等等。这些分数单个比例并不高,但如何加起来,同样占据相应的比例。因此一定不能忽视。通俗地讲,该拿分的地方一定要拿到。如果因为出勤而丢掉了分数,那将非常的不划算。 3. 避免偏科,运用难题破解拆分技巧
不论兴趣与否,学习生涯中必然会碰到较难的学科。但不能因此就畏难偏科,这样会严重拉低GPA。再难得学科,无论是其中的论文,实验,还是考试,都可以找到相应的结构,然后进行多次拆分,随之逐个破解。拆分技巧可以从题目类型和知识点上出发,用对比、类比的方法进行知识解码,也可以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发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