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朝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在此之后,与清朝一海之隔的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从表面上看,两国都是在更新武器装备。但是从细微处说来,日本的改革运动已经明显强于清朝。很多愤青把甲午战争等一系列的失败归咎于李鸿章一个人,还有一些民族激进主义者把李鸿章说成了汉奸。似乎留辫子的都没有好东西,试问当年的清朝男人谁没有辫子?用现在的阳光去苛求前人,也只有那些不读书的愤青才想的出来。认真地说,清朝的战败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
一、清朝官场贪污成风,派系斗争愈演愈烈 很多人认为李鸿章是北洋水师的当家人,这就真的大错特错了,北洋水师真正的当家人是庆亲王。这个人贪墨成疾,只要有机会就不会放过。甲午战争开始之时,清朝拥有世界第八的海军,仅次于英美俄德法西意等国。而日本海军仅仅是世界上的第16名而已,很多外国人都认为清朝必胜。但是战争的结果却让他们大跌眼镜,北洋水师一败涂地。长期控制中国海关的英国人赫德是清朝外购军备的中间人,经过他的计算,清朝拨给海军的军费至少应该还剩下3000多万两。但是在甲午战败时,却连一个铜钱都拿不出来。民国历史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几乎7一半的拨款都被官员们贪墨。还有一部分拨款,被用到了慈禧太后的身上。真正用于海军建设的钱,连三成都不到。
除了官员贪墨以外,派系争斗也是一大弊政。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和李鸿章有私仇,这个人虽然是一代大儒,但最大的毛病就是公私不分。他在担任户部尚书期间,没有给北洋水师拨过一点采购经费。李鸿章求情购买的巡洋舰也杳无音信,最后这艘英国巡洋舰成了日本海军的吉野号。北洋水师的优势在于舰船的吨位大,而日本海军就利用快速军舰和速射炮开克制北洋水师。北洋水师请求更换速射炮的请求根本没有人理睬,以至于水师的装备开始逐步落后。北洋水师被围与威海卫之后,翁同龢暗示山东地区的军队不要增援。就这样,陆军坐视北洋水师被日本军队一点点吃掉,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成了最大的争议点 在陆战、海战全部战败以后,清廷已经把李鸿章革职。光绪皇帝派遣的议和大臣被日本赶了回来,日本的态度是这些人不够格,他们只和李鸿章谈判。其实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意思是李鸿章才配做他的对手,而很多清朝清流和现在的愤青们一样,认为李鸿章是去卖国的。由于翁同龢一再背后使坏,李鸿章为了恶心翁同龢,建议翁同龢和自己一起去日本谈判,吓得翁同龢称病不出,这个时候他嗷嗷叫的气势哪去了?关于割让土地的问题,李鸿章的态度是绝不可以。出乎意料的是,之前一直积极主战的那个愤青皇帝光绪却害怕日军继续进攻,允许予以割地。其实光绪皇帝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人,头一天还说要与日本血战到底,结果第二天就主动求和了。
在日本谈判期间,日本方面破译了李鸿章与清廷商议的电报。进而得知了清廷的底线,因此日本在谈判中的要价既狠又准。这一情况知道抗战期间才被国人知晓,当时的李鸿章自然是不知道的。本来日本的要价是赔款3亿白银、开放7处通商口岸,而且日本方面的态度根本没得商量。就在这个时候,李鸿章意外遇刺。在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李鸿章终于抓住了机会。把赔款的价格减少了1亿,开放口岸降低为4个。如果熟读《马关条约》全文,这些绝对不会陌生。但是就在李鸿章返回清朝的当天,他就被光绪皇帝罢免了一切官职。光绪皇帝的理由是退让太多,此时翁同龢又跳出来了。他煽动那些清流们上书,要求杀李鸿章。
三、制度上的问题才是最大的差距 恭亲王奕䜣是清廷内部的一个明白人,在甲午战败以后,奕䜣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上写着:“甲午之败,乃朝廷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罪。”与清朝相比,日本是从经济、文化、政治等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而清朝仅仅更新了武器装备。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家天下制度与西方民主制度的矛盾。清朝仍然是固有的君主家天下制度,各级官员都是他的奴才,而日本已经出现了国会、内阁、参众两院。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使权力受到强有力的监督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官员才不会因为私人利益而肆无忌惮,但是当时的清朝绝对达不到。所以说,在民国时期还出现了这个说法:清朝非亡于辛亥,实亡于甲午。因为在甲午战争以后,清廷体制上的问题已经十分明显。如果它不改变体制,什么样的变革都是死而不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