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美军一架B—29轰炸机悄然飞临日本广岛市区上空,投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三天后的8月9日,美军又出动一架B-29轰炸机将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投到日本长崎市。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将原子弹用于实战。两颗原子弹给广岛和长崎制造了巨大的灾难。广岛的建筑全部倒塌,全市24.5万人口中有7.815万人当日死亡,死伤总人数达20余万,长崎市约60%的建筑物被毁,伤亡8.6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37%。
原子弹的巨大威力,让整个世界都震惊了。 其实,在“二战”期间,除了美国,还有不少国家进行了原子弹的研发。大家都知道,早在1939年,纳粹德国就已经鼓捣原子弹这件“大杀器”了,比美国的“曼哈顿计划”都还早了3年。幸好,纳粹德国直到战败投降是那一天,都没有成功制造出原子弹。 鲜为人知的是,日本在“二战”期间也启动了原子弹的研发计划。 1938年,德国科学家发现了核裂变。发达国家的物理学家们很快就认识到,可以将这一发现用于军事用途。日本科学家也不例外。当时,一个叫仁科芳雄的日本科学家向当局提出,将这一新发现进行军事应用。 1941年,在日本陆军的委托下,仁科芳雄开始了制造原子弹的研究。就像美国的原子弹研究项目叫“曼哈顿”一样,日本的这个原子弹研究项目也有一个名字,叫“仁计划”,以仁科芳雄名字的第一个字命名。
就在“仁计划”启动的同时,日本海军单独进行了一项原子弹研制项目。这个项目以另一名物理学家荒胜文策牵头,叫“F计划”,以“原子裂变”的英文单词“fission”的首字母“F”命名。 两年后,仁科芳雄已经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研究,进入实质性阶段。这个速度,比美国集结全世界最优秀科学家、拥有20亿美元经费的“曼哈顿计划”慢了不少。因为当时美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型原子反应堆,成功地进行可控的链式反应。 而最为关键的是,要进行实质性的原子弹制造阶段,日本缺乏一种关键性的材料——铀。日本没有铀矿,就无法提炼出武器级的铀235。而没有铀235,原子弹就是水中月、镜中花。 于是,日本向德国求助,希望通过德国获得铀矿石。德国倒是很仗义,用潜艇运送了一吨铀矿石前往日本。可是,潜艇来到马六甲海峡时,被早已守候多时的美军舰艇击沉。
好在经过努力,1943年,日本军方在福岛附近找到一座铀矿。只不过,这个铀矿的品位不高,经过一年的提炼才获得少量用于实验的铀原料,制造出一枚米粒大小的六氟化铀晶体。 这时,“二战”已接近尾声。1945年4月,在美军的轰炸中,仁科芳雄在东京的实验室被毁,“仁计划”宣告终止。 在“F计划”那边又是如何呢?主持“F计划”的荒胜文策的问题更大,他不但缺乏铀,还遇到技术瓶颈——他的铀离心分离机加速器不合格,远远达不到每分钟旋转10万次的转动速度。达不到这个速度,他就没办法提炼出铀235。 于是,“F计划”也失败了。 1945年8月6日,当日本广岛遭到原子弹“小男孩”的袭击后,全城变成一片废墟。日本军方召集仁科芳雄等科学家,要他们在6个月时间制造出原子弹,以便垂死挣扎。 仁科芳雄无可奈何地说:“不要说6个月,就是6年也不够。我们既无铀,又没电,什么也干不成。” 日本制造原子弹的最后挣扎彻底失败。 ———————— 给你好看的历史:勇哥读史 微信公众订阅号:yonggedushi(长按复制添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