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领兵四十年不败的北宋名将曹玮:六千破三万 己方阵亡67人歼敌过万

虽然宋朝给后人的感觉就是弱爆了,没什么名将。其实宋朝还是有不少名将的,就拿北宋为例,宋初时的曹彬、潘美、杨再兴、李继隆等,中期时的种师道、狄青等,末期还有宗泽等;不过不得不说的是,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后,大宋的武将地位大大的降低,总的来说宋朝的名将比起其他五个一统的汉人王朝(秦汉隋唐明,西晋我不觉得是大一统,仅仅是短暂性的统一后,就内乱外患交加,对历史的进步性贡献不多)要少得多。

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北宋一位名气并没那么大的名将——曹玮,这也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将军。

领兵四十年不败的北宋名将:六千破三万 己方阵亡67人歼敌过万

曹玮是个权二代,而且是顶级权二代,他爹是北宋开国第一将曹彬,他在19岁的时候就被老爹举荐去西线收拾因宋太宗赵光义弄成的烂摊子。

要说赵光义这个人实在是宋朝的最大罪人,这人弑兄上位,不孝不忠,强占小周后又为不仁,更离谱的是要不是他的瞎指挥,北宋依仗赵匡胤打造的威武之师,收复幽云十六州是大有可能的。还有就是,这家伙喜欢赐阵图,也就是大将领兵外出作战,他先给大将安排好了一切,你大将就得按着我的设计的去打。

当时赵光义的大舅哥李继隆率领大军去西北进剿日益壮大的党项人李继迁,也就是后来的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爷爷。赵光义就给了李继隆一份行军地图,可是那地图是很多年前的了,李继隆进抵西北前线之后,发现赵光义指定的军队驻扎地竟然变成了一条河。本来宋朝军队收拾还很弱小的李继迁那是杀鸡用牛刀,但由于赵光义的束缚,导致几次围剿全部失败。李继迁的势力开始越来越大,最后达到了可以公开进攻宋朝边境城镇的程度,大宋的西北防线出现了大问题。

有人说李继隆也是名将,是能打战的,比如说辽国第一名将耶律休哥,就被他多次打败,这次的失利完全就得怪赵光义。其实我觉得不然,除了赵光义外,李继隆也有很大的责任,他不知道将在为军令有所不受吗?他就不知道自己随机应变,非得按着赵光义的错误安排去打战吗?

可是李继隆不敢,因为他知道宋朝的皇帝,最忌讳的就是武将掌权,武将不听指挥,李继隆要是敢有自己的主意,那就是政治上的不正确,所以李继隆这个政治头脑发达的人物,便宁肯牺牲数万将士的性命,也要保他的荣华富贵,这种人不配称名将,因为这种人非常自私。所以说宋朝对外战争,在主动进攻时基本上是惨败,归根到底,还是得怪赵匡胤。

说到这再扯一点题外话,大家去看《宋史》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在赵光义力主北伐时,也就是杨家将的那一段,大家会发现曹彬、潘美这些开国名将,一个个都是战场上的狐狸,野狼,猛虎,却在这次北伐中连连出错,以至于葬送了杨再兴,葬送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希望。

可曹彬、潘美犯的那些错误是很低级的,我觉得以他们这样的名将是不可能犯那么低级的错误。为什么会如此呢?我觉得背后大有可能是他们得到了赵光义的瞎指挥,然后又不能让皇帝背战败的黑锅,于是他们俩就自己背了这黑锅。

再来点阴谋论,我觉得赵光义也有可能是故意为之,他特意让将领们按着他的意思走,到时候仗打赢了,功劳就是他的,然后对巩固他得位不正的皇位是大有帮助的。

然后他的计划是错误的,也可以考验大将们对他是否忠心,如果不讲政治正确性,不听从他皇命的,就直接牺牲掉算了,而听他命令的,就是聪明人,然后就可以继续享荣华富贵。

于是曹彬、潘美这样子的开国名将,就为了向赵光义表忠心,纳投名状,就明知道赵光义的指挥是错误的,也坚决执行,牺牲将士的性命,只求自保。

为什么说此举是纳投名状呢?

原因很简单,战败了就是一份过失,就给了赵光义一条把柄,如果以后敢和赵光义唱反调,赵光义就能拿这把柄来处置这些名将,当然了这些人也可以指出战败的原因是赵光义的瞎指挥,可是这样子就等于和皇帝彻底翻脸,到时候被处罚的,甚至被杀的,可就不是你一人,而是你九族了。

而赵光义就是通过这样子的手段,达到控制兵权的目的,剔除了杨再兴这样子的刺头,留下了曹彬、潘美这样子的聪明人,又重用信任的大舅哥掌兵,然后皇位就稳定了。

所以说,政治永远是最阴险的,在政治人物的眼中,老百姓就是蝼蚁,士兵的性命和猪狗没什么区别。

不扯了,继续说曹玮。

领兵四十年不败的北宋名将:六千破三万 己方阵亡67人歼敌过万

遗传父亲优良基因的曹玮,19岁接替李继隆防卫西北的他,很快就在西北站稳了脚跟,并让李继迁拿他毫无办法。

当时北宋主要的是步兵,可党项人却是清一色的骑兵,在关中山西一带,党项人的骑兵是完全克制宋人的步兵的。可曹玮不愧为名将,他一到西北后就命将士挖出了多条壕沟,这样子就使党项人的骑兵失去了机动性。

在此期间虽然曹玮并未取得什么大胜仗,可是李继迁也不能越雷池一步,双方就这么坚持着。不过宋强党项弱是现实问题,党项人不能劫掠宋地,就只能一步步的被削弱。

所以李继迁死后,党项人已经非常衰弱。这时曹玮建议朝廷趁机灭掉党项人,可是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对大宋朝廷卑躬屈膝,死不要脸,委曲求全,于是满足仁义道德的大宋文臣,便说趁人家大丧之时出兵是不义之举,曹玮当时还人微言轻,所以他的建议就被否决了。

然后李德明便两边讨好,向同时向辽、宋称臣,接受两国封号,并伺机向西发展。数年间,西攻吐蕃和回鹘,夺取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党项人就这么一步步壮大起来了,到了李元昊时,就直接建国称帝了,北宋终于养虎为患。

当然了曹玮身在前线,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党项部一天天强大。为了削弱李德明的力量,曹玮亲自深入党项部落,连续招降了3个大的党项部落,而李德明不敢拿曹玮怎么样,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自己的部落投宋。

说到这,有人会说曹玮也就是会防守而已,这样子不算什么名将。

不然,曹玮在直接作战方面,也有非常不错的战绩,那就是著名的“三都谷之战”。

领兵四十年不败的北宋名将:六千破三万 己方阵亡67人歼敌过万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吐蕃河湟地区(今黄河、湟水流域)出现了一位首领李立遵,他建立了唃厮啰政权。

当时唃厮啰和北宋算是盟友,因为双方都有共同的敌人党项人,李立遵请求大宋册封他为吐蕃赞普,赞普也就是草原民族的大汗的意思,大宋不同意,只肯封他为节度使,这让李立遵很不满,于是兴兵伐宋,他纠结起了三万大军,可当时曹玮在西北可用于和吐蕃人交战的只有六千人。

不过最终曹玮取得了大胜,己方仅阵亡67人,就歼灭了吐蕃一万余人,打得李立遵实在是肉疼,然后曹玮继续对吐蕃用兵,最终将唃厮啰政权和李立遵分裂,双方都向宋朝称臣,不敢再有异心,大唐时期为祸中原数百年的吐蕃至此一蹶不振,此后再无威胁中原之实力。

这里又得扯点题外话,宋粉一直将三都谷之战视为大宋并不弱,而且很强的标志性战役之一,因为此战大宋不仅赢了,而且彻底打败了吐蕃人。还有就是,他们说大宋和外族交战胜率超百分之七十,面对凶悍的契丹、女真能保住半壁江山,能顶住打遍亚欧非无敌手的蒙古帝国数十年的进攻,所以说大宋一点不弱。

我不这么认为,要知道大宋对外战争中,在和契丹、女真、蒙古这些强敌交战中大多数是防守,防守本就比进攻更容易,别说什么这三个民族政权实力强悍,难道在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民族就不强大了?要知道偏安南方的东晋及宋齐梁陈四朝时期,南方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东吴时期才勉强镇压了百越的反抗,当时的南朝政权实力完全没能和大宋比,而鲜卑人的政权实力,即便没有契丹、女真、蒙古那么强,可是对比一下南北朝时南北方的实力和两宋时期的南北方实力,你就会发现南朝抵抗北朝的困难度绝对不亚于南宋抵抗蒙古。

还有就是两宋和异族交战,打得最多的就是西夏,西夏才多大点地方,北宋倾尽国力也不能灭亡他。

而北宋为什么能打赢吐蕃,从上文大家就能得知一二,当时的吐蕃已经虚弱到不行了,纠集三万兵马都非常不容易了,大唐时吐蕃可是能纠集出数十万兵马,能在四川、河煌、西域、大小勃律甚至是吐火罗和强大的大唐全面开战。

大唐在安史之乱后,还能经常取得对吐蕃人的大捷,动不动就是胜吐蕃数十万大军,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吐蕃为什么会衰弱,得感谢文成公主,因为她嫁给松赞干布时,带去的一些东西,那绝对是比刀枪更厉害的武器,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索下,文成公主到底带了什么东西入吐蕃,然后吐蕃就被逐渐衰弱了)。

再回到正题,曹玮因战功,让他的官越做越大,坐上了枢密院事兼节度使的高位。也就是说,当时的曹玮既是中央军委成员,又是军区司令,这可是大宋第一个得到此荣誉的大将。

可惜对外战争曹玮能保持不败,可是却赢不了朝廷里的小人,宰相丁谓与曹玮不合,这小人对宋真宗说了一句曹玮是寇准的盟友,就让忌讳武将掌权的宋朝皇帝将曹玮一贬再贬,成了莱州知州这样子的小官(相对于枢密院事兼节度使来说),直到宋仁宗继位,曹玮才重新被重用,可惜此时的曹玮已到暮年,没几年就去世了。

天圣八年(1030年)正月甲戌(2月21日),曹玮逝世,享年五十八岁,仁宗闻讯后,为他辍朝二日,追赠侍中,谥号“武穆”。

“武穆”这谥号是对曹玮这个为将四十年,未曾失利的名将最大的肯定,岳飞的谥号也是武穆。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