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到了九一八纪念日,事件发生时的不抵抗政策已经牢牢的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关于这个“不抵抗政策”的命令的究竟是谁发出的,在历史上一直都有争论,如今再回过头去看这段历史,关于九一八的抵抗与不抵抗,这背后究竟有一段怎样的过往呢? 真假难辨的《铣电》
长期以来,在学界尤其是大陆学界,普遍认为,“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未予抵抗,是蒋介石向东北军发出了“不抵抗”命令,张学良只是“忍痛”执行命令,当了“替罪羔羊”。 主要证据就是《铣电》,“北平。张副司令钧鉴。绝密。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中正。” 此处的“张副司令”即为时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司令的张学良将军,“中正”自然就是蒋介石了。据称,这一封被称为《铣电》的电文,是蒋介石1931年8月16日对张学良发布的命令,要求其对日不抵抗。 蒋介石向张学良发出“不抵抗”命令,似乎符合其对日政策的基本逻辑。1928年5月3日,日军制造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屠杀中国军民逾万人。面对日军的挑衅,蒋介石却下令不抵抗,“禁止冲突,各军立回原地”,“拟即将其横暴宣布中外,以促国人觉悟,而博世界同情,再图对付”。为了避免与日军发生冲突,蒋介石下令留下两团驻守济南,其余部队绕城而过,继续北伐。 另外,时任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秘书处机要室主任的洪钫,和东北军第七旅参谋长赵镇藩曾在回忆录中证实《铣电》的存在。 洪钫在回忆中说,“蒋介石于8月16日,曾有一《铣电》致张学良谓: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张学良曾将这个《铣电》转知东北各军事负责长官,一体遵守。” 赵镇藩则说,“……蒋指示暂不抵抗,准备好了再干,一切事先外交解决。要效法印度甘地对英国非暴力不合作的办法来应付日本,遇事要退让,军事上要避免冲突,外交上要采取拖延方针。”“接着又接到张学良转来的蒋介石的《铣电》(八月十六日),主要内容是:采取不抵抗政策,竭力退让,避免冲突,千万不要‘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希转饬遵照执行’等语。” 但是这些指证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当目前为止,这封神秘的《铣电》,始终没有出现于世间。有学者遍寻两岸文献档案,连保存蒋介石资料最为完整的《蒋中正总统档案》,都不见此电影踪。张学良曾言,“终有一日将此事表白于天下的机会”。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早已过世,张学良也早脱离了软禁生涯,定居美国。可这封密电依然未见踪影——这就意味着,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缺乏直接证据。 作为当事人之一,张学良的说法更是耐人寻味。“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表示“忍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的命令,而被蒙上不抵抗的罪名,代蒋受过。”在西安事变时又称:‘九一八’发生後,我就主张抗日,蒋的命令不许抗日。”,“我将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给我几件不准抵抗的密电,向全国公布!并将他交付由国人裁判!” 可到了晚年,张学良却一再否定“不抵抗”命令与蒋介石的关系。《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中,张学良对询问此事的历史学者唐德刚先生说,“瞎说,瞎说,没有这事情。我这个人说话,咱得正经说话,这种事情,我不能诿过于他人。这是事实。”“我要声明的,最要紧的就是这一点。这个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个儿的事情,是我的责任。” 如此前后矛盾,更令人对《铣电》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