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日本启动明治维新,向工业化转型,国力快速增长,并且开始向外部大举扩张。,日本进入工业时代,国力大增之下,对外也开始了军事扩张。 而中国,则沦为日本的目标。 这种选择是有其道理的。以农耕时代的标准,东亚大陆是全球最具地缘实力的板块,依托其而生的中华文明,也自然而然成为全球最强大文明。虽说工业文明环境下,东亚大陆已不具备农耕标准下的那种绝对优势,但仍旧是全球第一等级的地缘板块,而且还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按照正常逻辑,以日本列岛与东亚大陆的悬殊地缘实力差距,日本压根就不可能有能力觊觎中国。甚至,要是中日同步开始工业化,那么以二者地缘关系以及近代弱肉强食的国家竞争法则,日本说不定早就被中国吞了。 只不过,在日本积极向工业化转型之际,中华文明依然深陷农耕泥沼不能自拔。 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在发展水平上有着质级的差距。这意味着日本尽管地缘实力远逊,不过却能够凭借工业的支撑,在文明发展水平上质的差距,使日本虽然地缘实力远远不如,但却依仗工业的力量,在现实国力上逼近甚至超越了中国。对日本而言,这是千年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只要能趁着这个机会征服中国、摧毁中华文明,那么日本就将从蜗居日本列岛的三流地缘小国,一跃成为拥有东亚大陆这个重量级地缘板块的世界级大国,进而具备成为世界顶尖国家的地缘资本。这样的诱惑,日本焉能弃之如履?
这种逻辑主导下,日本挑起了日清甲午战争。由于转型的迟滞,中国完全无法发挥释放自己在工业时代的应有实力,最终输给了地缘实力与自己相差万里的日本。 不过,中国毕竟太大,这个阶段的日本,还不可能一口吞下。不过朝鲜、辽东半岛以及台湾的窃取,还有2亿两银子的战争赔款,已经着实让日本一夜爆发。 甲午一役后,深陷农耕泥沼不能自拔的中国,已无力与日本正面匹敌。妨碍日本夺取东亚的主要对手,变成了北方的俄罗斯帝国。 西方老牌强国中,俄罗斯跟中国的地缘关系最为紧密,且大陆国家的特质,决定了俄罗斯对领土的渴求也强过英法等其他海洋国家。故而,日俄围绕东北亚的领土争夺愈演愈烈。 不同于孱弱的中国,俄国的国力远在日本之上。但是,俄罗斯的本部核心区在万里之外的东欧平原;地缘关系的极端疏离,西伯利亚的恶劣自然环境,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水平,在限制了远东板块的实力释放,又严重阻碍了东欧本部与远东地区的交流——这就让日本有了机会。 1904年,围绕东北亚主导权争夺的日俄战争爆发。日本虽然国力远逊于俄,不过却凭着东北亚主场之利,击败了这个庞然大物,取得了对满洲、黄海和朝鲜地区的绝对主导权。
但俄罗斯终究是老牌强国,综合国力绝非日本可以企及。随着西伯利亚铁路的通车,俄罗斯东欧核心区跟远东边缘板块的紧密程度大大着呢国家,这使得日本仍要承受俄罗斯的强大压力。 但日本毕竟已是今非昔比。靠着甲午、日俄两战的胜利,日本在地缘实力和现实国力方面都获得了质级提升,已经差差挤入二流强国行列。 而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日本。英国因为与东亚板块太过疏离,为遏制俄罗斯在东北亚的扩张,英国早在日俄战争前的1902年,便跟日本结盟。 英国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有了它的力挺,日本抗衡俄罗斯更具底气。 一战爆发后,俄罗斯元气大伤,新生的苏俄政权外被西方围堵,内受白俄之困,暂时无暇东顾;至于英法等老牌强国,也在战争中国力大损,对东方的控制力大不如前,日本由此上升为东亚最强势力。 这可以算的上日本的黄金年代。非但外无劲敌,连中国内部都正陷入军阀混战,要是日本国力到位,这时候发动全面侵华,成功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可日本的家底实在是太单薄了些,尽管这些年颇有斩获,但要支撑其一举征服中国,依然力有不逮。而就在这时,美国的身影逐渐逼近东亚,对日本的企图构成威胁。 美国在一战中大发战争财,英法俄德等老牌列强却实力大减,经过这番此消彼长,战后的美国已经坐稳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宝座。 虽然靠着多年的积累,英法仍然保持了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主导,但其控制力与站前相比已大打折扣。特别是东亚这种地缘关系疏离的边缘板块,英法的影响力衰退明显。 而美国却正好相反。而且比之欧洲的英法,美国跟东亚的地缘关系要相对紧密。故而,尽管就全球而言,美国依然被英法压过一头,不过在太平洋板块,美国的主导权已经凸显。这种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体现在国际政治中,就是《英日同盟》的解体与《华盛顿条约》的签订。 在云石君看来,英日同盟的解体势在必然。在元气大减的情况下,英国要维持对世界,特别是欧洲的主导权,就必须会在东亚这类边缘地区与美国妥协。在美国逐渐觊觎东亚,英国对东亚利益衰退,力有不逮的情况的情况下,它实在犯不着为这里的些许利益跟美国较劲。 《华盛顿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泛太平洋板块,已由英法主导,转变为美日主导。 当然,美日悬殊的国力差距,决定了就整个太平洋板块而言,美国影响力还是更胜一筹。可具体到东亚,日本凭借主场地缘优势,基本还是可以跟美国并驾齐驱,甚至在中国,日本的影响力还超过美国。 但美国却无法接受日本占领东亚大陆。这倒不是说美国在乎那点在华经济利益,而是,此举会严重威胁到美国对泛太平洋地区主导权的掌控。 毕竟,东亚大陆的地缘实力不在北美之下,一旦这种潜力得以释放,那美国对西太平洋的控制必然会被颠覆,甚至连东太平洋,以及本土西海岸,都会受到严重威胁。 要是东亚大陆在中国手上,这对当时的美国来说是乐见的。毕竟20世纪上半页的中国深陷农耕泥沼,贫穷落后,还军阀割据,这样一个分裂落后的东亚大陆,压根不可能威胁到美国。 但如果东亚大陆被日本接手,情况就截然不同。日本再怎么说也是个二流工业强国,如果它拿下中国,再加以工业化整合,其所释放的能量,绝对能让美国心惊胆战。 权衡利弊,美国开始有意识的压制日本,并逐渐加大对中国的支持。 而俄罗斯的东山再起,更加重了日本面临的危机。 渡过了早期的风雨飘摇后,苏联开始发展经济,用短短十来年时间,便完成了工业化,国力骤增,重新在远东形成威胁,这对做着独霸东亚美梦的日本而言当然是一个隐患。 面对美苏的双重压力,日本的应对之法是内外二法:内部,鼓吹军国主义,尽可能挖掘自身的战争潜力,力争抢在美苏对东亚影响力增长到无法力敌之前,搞定中国;外部,则跟纳粹结盟,利用希特勒,在欧洲方向牵制美苏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侵华过程开始提速。1931年,918事变爆发,日本占领东北东北。接下俩,日本又在华北、淞沪等地寻衅滋事,并最终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美国当然要阻止日本的企图。于是,美国开始对国民政府展开援助、并对日本进行经济封锁,希望通过这种手段,逼日本撤手。 可日本却不能让美国如愿。要是就这么放手,日本将不能得到足够的地缘实力。在美苏已成长为庞然大物,又对东亚各有企图的局面下,即便两国暂时容忍,但迟早又一天,会拿日本开刀——而日本却将无力抗拒。 不过,死撑下去也不容易:一方面,中国实在是太大了,背后又有美国支持,所以尽管它不足以反击,但至少还具备一定的抵抗之力,把战争拖入拉锯战。而另一方面,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是对资源的急剧消耗,而日本本身却资源匮乏,再加上美国的严密封锁,使得日本很难从外界得到足够的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日本举国上下都不怕死,缺乏资源支撑也是白搭。 这种情况下,日本决定孤注一掷,对美开战,派战机偷袭珍珠港。
后代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都倾向于认为,对美开战是大日本帝国史上犯下的最大错误。但这其实是马后炮罢了。从当时的情况看,对美开战,是日本的仅有选择。 要是不对美开战,日本侵华必将后继乏力,草草收场,这样的话,将来总有一日,日本会被美苏打回原形。而开战,特别是闪电般的不宣而战,就有可能消灭美国在太平洋的既有武装力量。 在丧失了太平洋军事力量后,美国短期内无力抵御日本威胁,或许就会选择妥协,放弃中国,换取日本的停战。 当然,美国也可以咬牙撑下去。不过在太平洋舰队完蛋后,美国再想重建,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日本可以趁着这个空当挥师东进,摧毁美国西海岸核心区的工业基础。 当然,如果真这样,日美的梁子就彻底没法解了,美国迟早会玩命复仇。不过,随着西海岸工业基础的毁灭,美国起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再有反击日本的能力,而封锁日本和援助中国的能力也随之丧失。 趁着美国养伤,日本就可以全力打败国民政府,占领东亚大陆,然后启动工业化改造。 待到美国元气恢复,回头与日本算总账时,届时其所面对的,可不再是一个区区的二流工业国,而是拥有整个东亚大陆,甚至包括东南亚的的一流工业大国!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般的新日本,美国还有没有把握将其制服,那还真说不准! 这才是日本奇袭珍珠港的真实战略考量!固然,这是在拿国运做赌,不过险恶的国际形势,以及自身实力的远远不如,决定了日本除此之外,别无他选! 不过,日本的牌面比起美国实在差的太远,运气也不怎么样。尽管偷袭珍珠港本身大获成功,但却没有消灭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军事力量,西海岸工业基础更是未被丝毫波及。此役过后,美国朝野再无杂音,立刻对日开战,太平洋战争打响。 面对实力超出自己几个层级的美国,日本的失败不可避免。尽管在战争初期,凭借精心的准备以及珍珠港一战的胜利,日本抢得了一些先机,不过随着美国将战争机器开启,战局很快逆转。几年肉搏下来,日本的军事力量被消耗殆尽,最终油尽灯枯,被迫无条件投降。 无条件投降后的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所有侵略成果几乎被剥夺殆尽,国力也被战争榨干,连国家主权都落入美国之手。 日本列岛的地缘实力本就有限,现实国力又跌到谷底,还沦为千夫所指的人类公敌。不管从哪方面看,日本这次都该一蹶不振,甚至亡国灭种都不足为奇。不过,日本却硬是就挺了过来,非但没堕入深渊,反而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振旗鼓,成长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