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莽篡汉的背景 前文所述,西汉自从汉高祖之后的14个皇帝都存在外戚执政的现象,汉元帝以后,君主能力有限,客观上促进了外戚势力的膨胀,导致王莽最终篡汉。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家兄弟多人封官,子弟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王莽父亲早逝,家庭贫困,因此勤奋博学,侍奉母亲、寡嫂,养孤兄子,口碑颇佳。大司马王凤患病时,王莽侍奉颇为恭敬,王凤临终前推荐王莽为黄门侍郎,走上仕途。王莽为官注意自身操守,结交名士,所得财物分给下属,自己却非常简朴,三十八岁就成为了大司马。王莽成为大司马仅一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即位,重用外戚丁、傅氏,王氏子弟在政权被边缘化,王莽卸任大司马。汉哀帝去世后,汉平帝即位,王氏重新执掌政权,王莽再次担任大司马,王莽铲除了外戚丁、傅氏,并把女儿嫁给汉平帝,其四子王宇因吕宽案被赐死,民间称颂其公正清廉。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太后为王莽加号宰衡,位在诸王上。元始五年,王莽毒死了自己的女婿汉平帝,故意立两岁的刘婴为帝,王莽代天子执政,称摄皇帝。在准备工作妥当后,王莽逼迫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印玺,西汉王朝灭亡。
二、王莽的改革 王莽称帝时西汉立国已经二百余年,社会弊病显现,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广大农民与统治阶层的矛盾日趋激化,王莽虽然登上了皇位,但是政权并不稳固,他开始进行改革。 (1)实行王田、私属制。规定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能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九百亩者,分余田给宗族邻里乡党;无田者按照制度受田,一夫一妻受田百亩;奴婢称为私属,不得买卖。 (2)实行五均、赊贷、六筦。五均是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管理市场物价,收工商业税。赊账是政府办理贷款。五均赊贷与政府经营的盐、铁、酒、铸钱、收山泽税,合称为六筦。 (3)改革币制。 (4)统一度量衡。 王莽改制是为了解决土地兼并与流民问题,调整封建生产关系,他改革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实行王田是为了控制土地兼并,禁止奴婢买卖是在限制农民奴隶化,这势必侵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上层阶级的反对。其次是王莽实行五均、赊贷、六筦,表面上是为了打击大商人,维护底层人民的利益,由于用人不当,上述政策不但没有使广大民众从中受益,反而使得部分官员从中牟取暴利,受到了大商人及民众的反对。第三是王莽的货币政策朝令夕改,用小钱换取大钱违背市场规律,频次过快的货币改革造成了市场混乱,阶级矛盾激烈。第四,发动对外战争,加剧了民众的负担。因此,王莽的新政几乎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反对,爆发了绿林、赤眉为首的农民战争,新朝政权土崩瓦解,绿林军攻破长安城,王莽被杀。 三、王莽改革的反思 笔者对王莽的改革与商鞅的变法进行比较。 商鞅的变法也是侵害了利益集团,但是维护了秦王为首的新兴封建势力,按照功劳颁布爵位刺激了秦军的战斗力,打击了世卿世禄的奴隶主旧贵族,废除井田制刺激了生产力的进步。一以贯之,商鞅的变法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取得了成功。 王莽的失败一定是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吗,未必吧。王莽面对的是土地兼并这个历代封建王朝都要面对的棘手问题,限制土地买卖势必损害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朝中的权贵势必不满。诸多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本身就具有风险性,既要侵害部分阶层的利益,一旦施政不当也许会造成国家经济的全面滑坡,引起公愤。史书记载,王莽的新政失败原因有三,一是侵害了大地主、豪强阶层的利益;二是制度自身就有局限性,三是所用非人。变法失败三大原因几乎成为公式,历次变法失败都会这样阐述,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都是相似原因,毫无创意可言。笔者认为,王莽改制的失败是遇到了封建社会最无解的土地问题,历朝历代难以解决,兼并土地的大地主多为朝廷官员、皇亲国戚,他们是皇权的主要捍卫者,对朝廷、对皇权的重要性远比普通民众重要的多,这类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一个封建王朝出现土地兼并严重、制度性腐败等问题,改革毫无意义,只能通过王朝更替重新分配土地,整肃吏治;当新的政权再度腐化时,它会被取而代之,陷入了王朝兴衰的周期性轮回之中。 史学界通常对王莽个人及改革持否定意见,主要是王莽以外戚身份篡夺皇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谁当皇帝都无关紧要,关键是其执政时期社会是否进步、人民是否安居乐业。王莽的改革是对封建土地兼并顽疾的一次伟大尝试,他的失败证明了恢复周朝制度是行不通的,为后世改革提供借鉴,但是直到清朝灭亡,任何一位君主都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土地集中、吏治腐败等问题,王莽的失败也并不值得鞭挞。总之,王莽是在一个不利的社会背景下登上的皇位,封建王朝的弊端彻底暴露,王莽试图通过改善封建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惨遭失败,反而加速了政权的覆灭。总之,王莽的改制由于自身局限性遭受全民的反对,加速了自身灭亡,但是如果不改革,新政权也不会长久,社会矛盾激发之时就是王朝覆灭之日,不恰当的改革加速了政权的颠覆。
文/一骑绝尘,历史百家争鸣特约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