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孝文帝改革 崔浩时候,北魏的封建化一度陷入停滞,但是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抑制了北魏的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孝文帝进行了全盘汉化的改革,历史上对孝文帝改革评价颇高,但事实上孝文帝的部分改革不适应国情,刻意降低拓跋贵族的地位,引起统治阶层的激烈斗争,北魏的覆灭源于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第一次改革内容如下: 政治上,整顿吏治和实行三长制。整顿吏治,官员任期根据政绩决定,俸禄由国家统一规定发放,不得自筹,加大反腐力度。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负责掌握乡党的田地,检查户口,征收租税,管理农民,征兵役徭役。三长制度加强了北魏政府对基层的管控。 经济上,制定推行均田制及新户调制。 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受田规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别。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七十岁时交还国家。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 1、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露田授田时—般按休耕周期加一或两倍,也称“倍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 2、初受田者,男子每人另授桑田20亩,限3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枣、榆等树。 桑田可作为世业田,终身不还,可以世袭,但限制买卖。在不宜种桑的地区,男子每人另授麻田10亩,女子5亩,奴婢同样受田,按露田法还受。新定居的民户还可分到少量的宅田,每3口一亩,奴婢5口一亩,宅田也属世业。 3、奴婢授田和良人相同。拥有奴婢和耕牛的人,可以额外获得土地,奴婢同普通农民一样受田,人数不限,土地归主人;丁牛每头受露田30亩,一户限4头。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 4、地狭的地方,居民可以向空荒地区迁徙受田;地广的地方,居民不许无故迁徙,可随力所及向官府申请借种受田以外的土地。因犯罪流徙或户编无人守业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作均田授受之用。 5、官田给供田,离职时移交后任官。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6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新户调制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1匹,粟2石。十五岁以上的未婚男女,从事耕织的奴婢每8人,耕牛每20头的租调,分别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调帛中,每10匹以5匹进入国库,2匹为调外费,3匹为百官费用;平民80岁以上一子可以不服兵役;乡中有老弱病残及特困户,三长居民轮流照顾。 公元490年,孝文帝再次改革。一是迁都洛阳,二是改革官职、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从此鲜卑族完全汉化。 三、北魏的覆灭 孝文帝死后,走向封建化的北魏迅速衰落。一是统治腐败,汉化的鲜卑贵族迅速受到汉化糟粕的侵染,迅速腐败堕落,北魏宗室高洋王元雍与河间王元堔攀比富贵,重蹈西晋石崇王恺攀比的覆辙。同时,中央公开卖官鬻爵,宗室贵族疯狂搜刮,兼并土地,尚武之气荡然无存。二是重视门第,卑薄武人。进入洛阳的鲜卑贵族进入门阀士族行列,享有政治经济地位,留守在边境的军人集团受到冷落,六镇士兵地位大为下降,与中央政府矛盾激烈。 在皇族腐化、统治阶层、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相继发动了北方边镇、河北、山东、陇西四次大规模起义,腐朽的皇族屡战屡败,北魏依靠契胡部的酋长尔朱荣消灭了各路起义军,尔朱荣实际控制了政权,尔朱荣杀死胡太后、元钊以及王公大臣两千余人,史称河阴之变,汉化的鲜卑贵族遭遇毁灭性的打击,北魏政权名存实亡。尔朱荣专擅朝政,引发新的割据,鲜卑化的汉人高欢与关中武川军事集团的宇文泰分贝拥立元善见、元宝炬为帝,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