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方特邀作者:集贤院居士 这两天,中国华北黄淮地区持续重度雾霾,多个城市发布雾霾预警信号。当然PM2.5是最近才有的一个概念,不过霾这个字很早就有了,那么在中国的古代,关于霾都有怎样的记载呢? 关于霾最早的记载可能是《诗经·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意思是说大风中还有阴霾,即天空中悬浮大量烟尘而形成的非常混浊、能见度很低的气象现象。《尔雅》和《说文解字》中都说“风而雨土为霾”,字面意思是风刮着土像下雨一样,应该指的是风沙扬尘天气了,很像沙尘暴。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一》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元397年正月,北魏攻打后燕重镇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这也是北魏灭亡北燕这场重要战役的关键。初六这天,“风霾,昼晦”, 突然起了大风雾霾,大白天天地昏暗,后燕范阳王慕容德趁机出城奇袭,大败北魏军队。 虽然这并没有改变后燕灭亡的最终命运,但是一场雾霾天成就了慕容德,此战获胜后他从容从邺城撤走并后来在山东建立了南燕王朝,延续了慕容鲜卑的国祚。另外,冬天,河北,这些是不是和现在的雾霾的关键词很一致呢? 还有一件历史大事,也是发生在雾霾天。《资治通鉴·唐纪一》记载隋炀帝杨广在扬州的随行禁军叛乱时,当时的天气就是“是日,风霾昼昏”。可见公元618年四月初十的扬州,也是一个雾霾天气。仅仅一天后,这位心比天高备受争议的著名隋炀帝就被乱兵逼死。一个雾霾天发生的叛乱,终结了一个曾经统一华夏创造开皇之治和大业盛世的短命王朝。
古代人把霾和流星,日食,地震,洪水等一样,看成是不祥之兆和天谴。 《后汉书.郎顗襄楷列传》里有“不则太阳不光,天地混浊,时气错逆,霾雾蔽日。” 意思是说如果为王者不能贤明,那么太阳不放光明,天地浑浊不清,时气错乱,霾雾遮蔽太阳。下面几个这方面的例子都是宋朝时期的。 宋代一向把行政权与军权分开,但庆历二年(1042年)九月,宋仁宗任命宰相吕夷简判枢密院事, 也就是要宰相领导负责军事的枢密院了,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纪四十四》中记载“既宣制,黄雾四塞,霾风终日。朝论甚喧。“ 这个任命刚刚宣布,黄色的雾霾天气就出现了,并且持续了很久,大臣们也纷纷反对,连吕夷简自己都表示不敢接受。宋仁宗一看天命舆论都不支持,最后不得不改变了诏令,将以上治下的“判”字改为兼职了。 宋英宗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北宋皇帝,《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纪六十五》记载1067年正月十三朝会时 ”是日,大风霾“。几天后,仅仅在位五年三十六岁的宋英宗就突然去世, 雾霾又一次充当了不祥之兆的角色。 公元1127年春,金兵攻陷北宋东京汴梁,北宋灭亡,是为靖康之耻。金兵逼迫宋臣张邦昌僭越做伪楚皇帝。张邦昌登基那天,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宋纪九十七》记载“是日,风霾,日晕无光”。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为天谴,因为后来张邦昌的下场就是被高宗赐死,罪有应得。
元代开始,雾霾的记录更多了。《元史》:元天历二年,“雨土,霾,天昏而难见日,路人皆掩面而行。”《明实录》:明成化四年,“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 咸丰六年,“入冬以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 古代的雾霾主要成分是沙,土,烟,尘等,地点则是集中于人口稠密的北方大城市,季节也多是冬天。这些都和当代的雾霾特点十分相近,只不过现在污染物的种类随着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和人口数量的爆炸式增长更加多样化了,绝对数量也呈几何倍数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