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的交往史有两千多年(从秦始皇派徐福东渡算起),其实和平时期是比较长的,这主要是因为在唐朝时,日本被唐朝名将刘仁轨给打老实的,所以从唐朝后一直到明朝末年,日本才敢再次叫板中国。 今天咱们就来认识下这位抗日第一将——刘仁轨吧。
刘仁轨(601—685年3月2日),字正则,汉族,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他是一位奇才,一位出身贫寒但最终能出将入相的绝世之才。 刘仁轨别名正则,汴州尉氏县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困,爱好学习。遇上隋朝末年的社会动乱,不能安静地读书,每当劳动之余,就伸出手指在空中、在地上写写划划,来巩固学得的知识,终于以学识渊博而闻名。 武德初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起草奏疏议论国事,刘仁轨看到那份草稿,替他修改了几句话。任瑰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异,按照朝廷的授官规定任命他为息州参军。 后来改任陈仓县尉。官署里有个名叫鲁宁的折冲都尉,骄狂放纵违反法纪,县署里没有谁能制服他。刘仁轨警告他不得重犯,但鲁宁凶暴蛮横依然如故,刘仁轨用刑杖将他打死。州里的官员把这事报告了朝廷,唐太宗愤怒地说:“一个县尉竟打死了我的折冲都尉,这能行吗?”把他召进朝廷责问。刘仁轨回答说:“鲁宁侮辱我,我因此杀了他。”唐太宗认为刘仁轨刚毅正直,提拔他任咸阳县丞。 也就是说,一开始刘仁轨是“文臣”,并非武将。这其实也很好理解,所谓的穷文富武,这要想从小就习武,然后长大后靠从军成为一方名将的,基本上家里都得有些家底的,毕竟这习武可得废不少钱,至少习武之人吃的就得比平常多。 而刘仁轨为官清廉,刚正,这就让他得罪了奸臣李义府,显庆五年(660),唐高宗发兵征讨辽东,督海运遇风覆船,所部死伤严重,朝廷派监察御史袁异式审讯,李义府暗示袁异式:“你如果能办成这事(陷害刘仁轨),不用担心没官做。”李义府对唐高宗说:“不斩刘仁轨,无法向百姓谢罪。”舍人源直心说:“海风暴起,这不是人力所及。”唐高宗将刘仁轨免去了官职,以普通百姓的身份随军。
但是唐高宗很快便知道怪罪了刘仁轨,不久后又启用了他,在苏定方平定百济国后,刘仁愿被任为都护,留下与新罗王金春秋的少子金仁泰共同镇守百济都城泗沘城。 百济虽然被唐朝给灭了,可是遗老遗少们依然不死心,寻机复国。 显庆六年(661年),百济旧将僧道琛、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余丰为王,起兵反抗唐军,围攻刘仁愿于府城。 刘仁轨与新罗兵一起援救刘仁愿,并击退围攻百济军,与城中的刘仁愿会合。这时苏定方征讨高丽,围攻平壤没有攻克。唐军因战事不利,又值大雪,遂退出平壤,刘仁轨自请留守。 龙朔三年(663年),百济王扶余丰猜疑福信争权,杀了福信。又闻唐兵骤至,急遣使者到倭国高句丽求援。倭国毛野稚子等率四万余人攻新罗。 于是中日之间第一场战争爆发了,也就是著名的白江口之战。 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在刘仁轨的率领下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展开了激战。 此战刘仁轨率领的仅仅是唐新联军的一支偏师,可是却遭遇了倭国的举国之兵,当时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最终,唐新联军四战四捷,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 而这一战最大的意义就是敲掉了日本的野心,从此让日本老实了将近了一千年,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中间元朝击倭不算数),近一千年间日本未敢再对中国叫板。
白江口之战后,刘仁轨继续留在了百济,并致力于恢复百济之生产。 而在之后的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期,刘仁轨一直备受重用,可谓是位极人臣。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到泰山封禅时,刘仁轨带领新罗、百济、儋罗、倭国这四个属国的酋长奔赴泰山参加祭典集会。高宗特别高兴,擢其为大司宪,之前袁异式有同李义府陷害刘仁轨,现在见刘仁轨升官了,袁异式感到很害怕,但刘仁轨很宽宏大量,让袁异式宽心,他早就不记得以前之事,这真的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 乾封元年(666年)六月,刘仁轨迁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累前后战功,封乐城县男,他还不计前嫌的推荐袁异式任中台司元大夫。 咸亨三年(672年),出任太子左庶子。 咸亨四年(673年)三月初十,奉命改修国史。 咸亨五年(674),任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国。刘仁轨率领军队横渡瓠芦河,进攻重镇七重城,攻克了这座城镇。进封爵号为乐城县公,他的儿子以及哥哥的儿子中有三个人被授予上柱国头衔,乡亲们为此感到光荣,把他的故居称为“乐城乡三柱里”。不久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仍旧主持政务。至此,刘仁轨可谓是真正的光宗耀祖,光大门楣了。 垂拱元年(685年),刘仁轨遵从新令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正月二十二,刘仁轨逝世。武则天停朝三日,命在京官员依次到他家中吊祭,赠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 刘仁轨可谓是最终得享高寿,寿终正寝。而他以贫寒之士出仕,最终在非常讲究出身的唐朝做到了宰相的高位,实在是非常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