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谁是晚清时期最有名、最有权势的女人,非慈禧莫属。自1861年祺祥政变,开始垂帘听政,到1908年去世,慈禧太后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之久。 可是在慈禧执政初期,却有这么一个女人,不但在地位上压过她,还一手攥着她小命,要不是这个女人死得早,晚清历史有可能发生重大转折,这个女人就是与慈禧并称东西太后的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原是广西右江道穆扬阿的女儿,在咸丰未当皇帝之前就嫁给他为妻,在咸丰二年被立为皇后,年久16岁,比慈禧还小两岁。 慈安这个人为人幽闲静淑,举止端庄在众妃嫔中从不争宠,很得咸丰皇帝的尊重。1861年11月咸丰死后,她进封为慈安太后,史称为东太后,地位还在在慈禧太后之上。 不久,慈安与慈禧、恭亲王奕诉,发动辛酉政变,处死了肃顺等人,夺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力。慈安与慈禧两宫太后以姐妹相称,共同垂帘听政,执掌清朝军政大权。 可是到了1881年4月8日夜,年仅四十五岁、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太后突然暴毙宫中,成为二百多年清宫史上的又一桩疑案。
对慈安太后突然暴毙,朝野十分震惊,要知道慈安皇后才42岁,正值壮年,平时身体也很健康,怎么会突然暴毙呢。对于她的死,人们产生很多留言,有的说是被人谋害的,也有的说是正常死亡的。至于是被谁害的,那当然就是慈禧了。关于慈禧谋害慈安的记载,在野史、笔记中流传甚广?到底是不是慈禧谋害了慈安呢? 目前关于慈安的死因,目前有“正常病死说”和“慈禧毒害说”两大说法作为主流。 第一种说法是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 在朱寿朋的《光绪朝东华录》载有慈安的遗诰,说慈安在“(1881年农历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 这其中有两处疑点:一是《遗诰》是在慈安死后,按照慈禧的指示所作,有可能是慈禧为掩盖某种阴谋而肆意编造死因。
二就是到底是什么病,这么迅速,这么致命,仅仅不到两天就致人死亡,这让许多的当事者也大为怀疑。 根据御医薛福辰口述,在慈安太后死亡当天,他还为她诊过脉,只是一点小病,不用吃药就可以康复,可是到了晚上宫中就传出慈安太后突然暴毙,这令他十分震惊,他十分不信慈安是因病致死。而另一位当事人左宗棠,在得知慈安得病身亡,也是十分吃惊:“昨天见到太后时,她身体看上去十分健康,一点也不像有病的样子,到底是什么病可以这么快致人死地。” 第二类说法是“慈禧毒害说”。
一是“遗诏说”。相传在咸丰死之前,曾给慈安留下一个遗诏,要她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还好,否则就凭此诏书除掉她。但心性善良的慈安将此事告诉慈禧,而慈禧听了,表面对慈安感泣不已,实际上已起杀机,于是她百般讨好慈安,甚至在慈安生病时,不惜割自己的肉给慈安滋补身体。这让慈安十分感动,就把遗诏当着慈禧的面给烧了。 没有了遗诏,这使得慈禧再也不用担惊受怕的了。于是她一改常态,开始放肆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慈安毕恭毕敬了。朝中政事,无论大小,她都一人独揽,根本不把慈安放在眼里。后来,慈禧为了搬掉慈安这块她专权道路上的绊脚石,趁慈安生病之际,将下毒将慈安害死。
再就是根据《慈禧外纪》记载:认为慈禧是因与人私通怀孕,事为慈安察觉,准备废掉慈禧太后称号,慈禧闻之,先下手为强,设计毒死了慈安。 还有就是慈禧逼死说。慈禧的权力欲望极重,而慈安却倦怠少闻外事,并不与之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可是到光绪七年初,由于慈禧患血崩剧疾,慈安在这一时期独揽朝政,使得慈禧大为不悦,就大声斥责慈安,这使得慈安十分气愤,再加上又不善于反驳,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而现在的一些历史专家,根据《翁同龢笔记》中关于慈安死亡过程的记载,推断出慈安太后是死于中医中风或者是脑溢血,并指出慈安有两次病史。一次是在同治二年,当时慈安二十六岁,此次生病属于中风先兆,病症较轻,恢复较快。另一次是同治八年,当慈安三十三岁,再次病倒,认为这是因脑供血不足而再次发作,只不过由于治疗及时,没有造成遗留病症。
由于之前慈禧患血崩剧疾,慈安一人独理朝政,在这一时期里身心疲惫在所难免。根据慈安在发病的前一天,她“两颊微赤”面相来判断,她可能已经血压很高,直接诱发脑中风、甚至脑出血。 而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对于掌握现代医学技术的专家们来说都是一筹莫展的病症,更何况一百多年前的医学。 不管慈安太后还是死于心血管疾病,还是被慈禧害死,这些都已不重要了。她突然暴毙使清朝政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死为慈禧专权扫清了道路,使得权力尽归西宫,从此两宫垂帘格局变为西宫独尊。自此以后慈禧惟我独尊、专执国政而无所忌惮,同样也使中国民族陷入更大水深火热之中。
假如慈安太后没有死,有她的牵制,慈禧太后不会这么肆无忌惮,最起码不会出现慈禧为庆祝自己六十大寿,大修颐和园,挪用海军专款,致使北洋水师没有钱购买炮弹,只能用掺有沙子的实心弹对付日本联合舰队,导致甲午打败,整个中华民族痛不欲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