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晚清历史的时候,史学家总喜欢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总结清朝失败的根本原因。言外之意,即并非清朝不努力皇帝不英明,实在是局势太复杂,换谁来都会遭遇如此局面,清朝维持如此局面,或许是最好的结果。 然而,如果没有对比,那么史学家如此评价,或许能够蒙混过关。但和清朝一水之隔的日本,却在1868年初掀起了明治维新。不到16岁的明治天皇(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毅然克服重重困难,走向强壮之路。 按理说,受到西方列强重击,北京都被占领,圆明园被火烧,皇宫都任由英法联军践踏.......如此耻辱更应该奋起直追才对呀。但事实上,清朝在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后,几乎没有做出什么改变。相反,还没有成年的明治天皇,却看到了日本的危险,于是奋起直追。 在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2年清朝轰然倒塌结果,在这72年时间内,可以做非常多的事情,清朝做了哪些事呢?
八国联军紫禁城阅兵 一,和西方列强打仗全败,签订出卖中华的条约无数 在这72年的过程中,清朝和西方列强屡战屡败,签订了无数出卖中华的条约,最典型的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瑷珲条约》等。赔款、租界、海关、驻军、割地.......列强通过清朝,可以肆意的在中华大地上吸血。
太平天国起义 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朝绝不退让半步 从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开始,清朝就一直孜孜不倦的镇压。后来号召天下地主阶层起来搞团练,曾国藩就是其中佼佼者,最终在13年后(1864年)成功扑灭了天平天国的起义。清朝可以赔款割地给西洋人,但绝不可能让太平天国有丝毫可能的存在,哪怕招抚都不可能。太平天国的口号是“薄赋税、均贫富”,并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清朝依然没有招抚他们!
汉阳钢厂——亚洲最大的钢铁厂 三,洋务运动:如梦如幻般的运动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主要是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先后建立了亚洲最大的钢铁厂(汉阳钢铁厂)、东亚最大的舰队(北洋舰队)等,但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就灰飞烟灭了。 让人奇怪的是,洋务运动中建立的一些工厂,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依然可以经营下去,国内需求很大,但现实是很多成果,最终便宜日本人了,最典型的是汉阳钢铁厂等。
明治维新时的日本武士 四,甲午战争:一战回到解放前 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还经历了一场战争,即清法战争。在这场战争之中,清军表现并不差,和法国基本打了平手。由此,西方认为清朝的实力,经过洋务运动提升之后,已经不是能轻易侮辱的了。但在甲午战争之中,武器装备甚至优良于日军,最终却一溃千里,海陆皆大败。 从此,让西方列强看清了清朝的虚实,掀起了新一轮瓜分中华的狂潮。另外,在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中止,北洋舰队彻底没了,吸中华之血的国家中,多了一个日本。难以想象的是,日本仅仅经过30年的努力,就轻松击败了清朝。
康梁发起百日维新变法,最后多数被杀 五,清朝自救:百日维新和立宪会议等 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清朝经过几年酝酿,终于感到不对了。他们发现,这样下去的话,满洲权贵没法继续奴役中华百姓了,于是想展开自救。于是就先后拉开了维新运动和立宪会议,但最终这两个政治改革全部失败。维新运动是触碰了旧势力的蛋糕,立宪会议纯粹是一场闹剧,换汤不换药,满洲权贵想继续奴役汉民而已。
六,开放东北,允许汉民前往东北拓荒 在明朝末年,东北汉民大概在300万左右,后来经过满清多次清理,加上1644年入关之后,整个东北保持在100万人左右。但是,东北虽然地广人稀,土地肥沃,但清朝却禁止汉人前往东北,并修建了长达1000多公里的“柳条边”,直到甲午战争巨额赔款之后,国家财政困难,所以才开放柳条边,允许汉民前往拓荒。由此,才拉开了东北后来的繁荣,说到底还是汉民创造的。
坦率的说,从1840年开始,到1912年,清朝还做了很多其他事,但几乎没做什么政治改革,唯一做过的是“立宪会议”,但却只是一场闹剧而已。那些为清朝辩护的史学家们,好好想想为何72年时间内,清朝为何几乎没做任何变化?列位看官,对于清朝的举动,你有何高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