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远在东夷的齐国 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远在东夷的齐国,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洛萨爵士

一、异姓首封

临淄作为齐国古都绵延六百余载,可谓沨沨余烈,洋洋大哉!

一切还得从3000年前武王克殷说起。

灭商之后,面对中原残局和羌戎困扰,武王姬发深感忧虑。但此时还有一件大事等着他定夺,那就是如何安置手下的功臣谋士。

《史记·周本纪》记载了武王分封的情况,主要有齐、鲁、燕、管、蔡,其余的各自受封。

“(武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尚父就是指的姜太公。受封的主要功臣中,只有姜太公是异姓,而且是首封,连周公也只能屈居次席,封于曲阜,为鲁国。

远在东夷的齐国,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西周都城镐京大致位于今天的西安,武王为什么把自己的“尚父”封到千里之外的齐国?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注意:“营丘边莱。莱人,夷也。”

也就是说,当时的齐国几乎属于东夷的范畴

从地图上看,鲁国恰好是设在中原和齐国之间的一道屏障,这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

关于分封这件事情,武王有没有找人商议过,他出于什么考虑,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封疆拜国之事,关乎江山社稷千秋万代,非同儿戏,显然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

于是,我们结合当时的背景,武王或许是这么考虑的:

首先,封姜太公到齐,可以帮助自己镇守东夷,以姜子牙的水平,这件事并不难。

其次,封弟弟周公到鲁,可以帮助自己监视殷商遗老,因为纣王的这些后代不那么让人放心(事实证明,武王死后,这些遗老确实闹出了乱子),虽然周公一直没有到鲁国就任,但恰恰是周公平息了叛乱。

远在东夷的齐国,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事情或许远不止如此吧。

我们或许不应该怀疑武王对姜尚的信任,但翻阅史书,但凡那些把帝王心术和君臣关系设想得过于单纯的人,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当事人,都会落得一个十分尴尬甚至悲惨的下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应验过太多的兔死狗烹和英雄气短。

真相如何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从姜太公始,齐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一个蛮夷之地逐渐演变成物资丰饶的东方大国。属于齐国的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

二、大国崛起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很快崛起,后来又协助周天子平叛“三监之乱”,周康王下诏书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也就是说,此时,齐国获得了天子赋予的征伐特权,普天之下,有谁不服的,你就可以征而讨之!

简直就是世界警察啊!

此后几百年的时间里,各诸侯国忙着发展自己的国力,齐国也不断壮大,偶尔有点小内乱,但也不痛不痒。

如果永远不痛不痒下去,历史就不能称之为历史了,总会有些不安分的人,来给历史搔搔痒。

这个人终于出现了,他就是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

三、千夫所指齐襄公

或许,相较于自己的弟弟小白(齐桓公),齐襄公在历史课本中的出镜率很少,但这家伙制造绯闻的能力在当时绝对无出其右。

远在东夷的齐国,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最大的绯闻是,齐襄公没有即位时,就和妹妹文姜保持着乱伦关系,后来妹妹嫁给了鲁桓公。十五年后鲁桓公携夫人造访齐国,齐襄公和妹妹旧情复燃,结果被鲁桓公发现,齐襄公随即谋杀了鲁桓公。

一场不伦之恋,演变成了外交事故。齐襄公把杀手彭生推出来当了替罪羊,然后继续保持着和妹妹的约会。

《左传》中记录了齐襄公与文姜幽会的每一次记录,直到齐襄公临死前一年,他还在约!

《左传》用了三个字来评论:书,奸也!意思就是,记录这些事,就是为了揭露奸情!

可以想象,荒淫到这种程度,下场估计好不了。齐襄公十二年的冬天,他被自己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

后来,就有了公子纠和小白急奔回国的故事。

四、伟哉管夷吾

齐国的强大,永远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管仲,而说到管仲,也永远绕不开另一个人,那就是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是年少相识的小伙伴,管仲自小家道中落,鲍叔牙则家世显赫,父亲是齐国大夫,管仲老欺负鲍叔牙,鲍叔牙却从不介意。

远在东夷的齐国,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后来管鲍二人分别辅佐了公子纠和小白。问题来了,他们这么好的友谊,为什么会各为其主?以他们的头脑,难道意识不到以后可能面临夺位之争吗?届时朋友之情该置之何地?

《管子·匡君大匡》中,记录了管仲、鲍叔牙和召忽三人的一段对话。

谈话发生的背景是鲍叔牙被任命为公子小白的老师,而鲍叔牙并不想干。因为当时齐僖公有三个儿子:诸儿(即齐襄公)、纠、小白。诸儿是嫡长子,有继承优先权,而管仲和召忽已经在辅佐纠,小白是最不被看好的一个。鲍叔牙觉得让自己当小白的老师,有点意见,他说: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现在国君知道我不行,才让我去辅佐最不可能当国君的小白,我不想就任。

于是,召忽和管仲来找鲍叔牙谈话,召忽的意见是,如果你要真不想干,我就说你病之将死,国君就不让你出来干事了。

远在东夷的齐国,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管仲说,不行,将来继承王位的不一定是谁,你怎么就轻言放弃了呢?诸儿品行不端,前途如何说不定。将来统治齐国的,不是纠就是小白,而纠的母亲全国人都很厌恶,小白为人却有远谋。将来小白即位可能性很大,不是你鲍叔牙安定国家,还有谁呢?

召忽说,我现在辅佐纠,君辱臣死,如果纠被夺取君位,我不会苟活!

管仲说,我是臣子,侍奉君主不会有二心,但是我不会因为个人原因去死,让我死的原因只有三个: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否则,我就一定要活下来,我活下来,齐国就一定有利!意思就是将来无论是谁当齐国国君,我都会活下去,让齐国强大才是我的终极目标。所以你鲍叔牙一定要出来辅佐好小白!

我们通过这段对话,大致能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三人对齐国将来的走势已经有了初步的预判,而且管仲的洞见相当超前,他基本预见了齐襄公诸儿的命运,也预见了小白即位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他极力主张鲍叔牙辅佐小白。

第二,三人的对话基本预示了各自将来的命运。小白后来即位,向鲁国索要纠的首级,并要求把管仲和召忽绑到齐国,召忽尽忠自杀取义成仁,管仲最后被鲍叔牙引荐给了齐桓公小白。

第三,管仲让鲍叔牙辅佐小白,或多或少为将来自己辅佐小白埋下了伏笔,可谓老谋深算,管仲的谋略确实过人。

远在东夷的齐国,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事情发展果如管仲所料,诸儿失身亡国,纠在与小白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小白登上齐国国君宝座,管仲被鲍叔牙引荐给了齐桓公,从此,齐国真正踏上了通往霸主的道路。

关于召忽与管仲的选择,前人有言:召忽之死也,贤其生也;管仲之生也,贤其死也。就是说,召忽死,贤于他活下去,而管仲活下去,贤于他死掉。

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拜相,开始发展民生,同时改革政治与军事制度,齐国从内乱迅速走向小康,继而迅速壮大。司马迁用一句话概括了齐国的强国之路:“连五家之兵,伸轻重鱼盐之利。”然后“齐民皆悦”。

想深入了解齐国的强大,必须研读《管子》,这部著作为后人了解管仲的治国理念提供了参考。

那么综合国力上来了,是否就意味着霸主就是齐国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前车之鉴如郑庄公,虽然在春秋时期率先崛起,但无论是当时的周天子,还是各诸侯国,一直到后来正统的史学家,都不称之为霸主。原因何在?因为他没有讲究外交策略。

远在东夷的齐国,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齐国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到位。

第一,守信义而惠诸侯。举两个例子,第一件是齐桓公和鲁庄公会盟,结果鲁国不按套路出牌,杀出个曹沫来,把匕首架到了桓公脖子上,要挟齐国归还侵占鲁国的地盘,没办法,桓公答应了,但后来怎么想怎么憋屈,管仲就劝桓公:如果你背信杀了曹沫,你出了一口气,但诸侯国怎么看你?桓公回去后就把以前和鲁国打仗赢来的地盘还给了鲁国,桓公在诸侯国中威信大增。第二件事,桓公做的更仗义。燕国被山戎侵扰,桓公出兵帮助燕国一口气把山戎打回了老家,燕国小弟感激涕零,燕庄公送大哥出境,结果燕庄公送的太远了,一直送到齐国境内,这下桓公说了:“兄弟,按照周朝礼仪,诸侯相送不能出国境的,我不能陷你于不义。”于是大手一挥,就地划界,你送过来的地方,都归你了。这么豪爽的大哥,各诸侯国听说了之后就更服齐国了。

远在东夷的齐国,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第二,奉天子以令诸侯。光把兄弟拉拢过来还是不够的,虽然周室衰微,但毕竟是天下之主,要称霸诸侯,必须以周室之名,这样即便是讨伐那些不听话的诸侯,也就名正言顺了。公元前681年,也就是曹沫劫桓公逼齐国归还失地那一年。国际上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呢?周庄王挂了,宋国发生了内乱宋湣公也挂了,且各自都立了新君,但地位都不牢固。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估计也就送个花圈吊唁一下死者,再对刚即位的国君表示一下祝贺就完事了,但是管仲不一样,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告诉齐桓公,如今天下大乱,各诸侯国不朝周室,不遵周王,不大像话,周天子刚刚即位,宋国也是刚刚经历内乱立了新君,他们的地位都不牢固,您现在要趁机向周天子提议,请周天子下旨让齐国主持一次诸侯会盟,主题就是各诸侯国一定要尊周室、行王道,如果有不尊周室的,大家就共同讨伐他,如此,霸业可图矣。

于是齐桓公就按管仲说的做了,周天子非常渴望有个大诸侯国给衰微的周室撑腰,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于是齐国广发英雄帖,邀请诸侯国在北杏会盟。虽然这次会盟到场的只有五个诸侯国,规模也不大,但意义非凡,因为以前只有周天子才有权力召集诸侯国,如今却是齐国来发号施令,主持会盟。这次会盟,奠定了以后齐桓公称霸的基本方略,就是奉天子之威以令诸侯,哪国不尊周室,就由齐国组织盟友讨伐之,周朝希望有人撑腰,小诸侯国愿意攀附强大的齐国,齐国可以借此进一步提升影响力,一石三鸟,这是齐国在称霸路上一次重要的尝试,从此齐国称霸的序幕正式拉开!隔了一年,齐桓公又在鄄城大会诸侯,成为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性事件!从此,齐桓公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称霸,公元前651年,桓公在葵丘会盟,齐国和桓公个人达到了霸业的巅峰。

远在东夷的齐国,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纵观齐桓公一生,在位四十多年可谓是雄才伟略一路高歌。他生活的时代,周天子的威望更加衰弱,诸侯国内部篡权政变此起彼伏,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烽火不休,周边少数民族入侵频繁,华夏文明面临空前危机。乱世出英雄,在管仲的辅佐之下,齐桓公果断打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真正意义上的首位霸主。同时期的晋国正遭受空前的内乱,秦国苦于无法东向中原,楚国正忙于摆脱蛮夷身份修好诸侯,唯独东方的齐国振臂一呼,响者云集,风头一时无两。

可惜的是,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他生前的劝告,继续宠幸三个小人,最终导致五公子各树党羽,齐国大乱,桓公尸体停放67天无人下葬,蛆虫满身,一代霸主落得如此凄凉下场,让人唏嘘不已!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