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皇铘的观点应该说是秦献公之后无昏君,所以贾谊《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代秦国国君中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在位时间较长,孝公商鞅变法强国;惠文王时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南夺商於之地,壮大实力;秦昭襄王时“远交近攻”,夺取魏楚等国大片土地,灭亡周朝和西周国,长平之战一战震天下,在位期间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其他三位秦武王、孝文王、庄襄王三个在位时间较短,但也都能任用贤人,如秦武王攻占宜阳,平定蜀乱,庄襄王灭东周国,攻占韩魏领土,都曾扩充秦国实力,也就是秦孝文王在位仅三天,打了打酱油就死了,未曾立下功绩。 瀚海长风的观点1,那时并没有确定嫡长子继承制,国君的产生一是上届国君指定,一是公族推立,但是都是挑好的,尤其是为国家做过贡献的,比如到敌对国家做人质,所以公子们都比较拼,这样选拔出来的基本不会太差,2秦国周边压力太大,随时可能遭到灭国的危险,为了活着,只能拼命。3有一个伟大目标,秦穆公定了个小目标,打服了周边少数民族部落,遂霸西戎,后面几代国君就陷入内斗中,直到献公孝公才稳定了政局,后来就为了统一而打拼,秦二世的时候又失去了目标,于是就成了昏君。 394114183的观点因为你看的是电视剧,本就被编剧带入了一个站在秦国的角度,夹杂了作者个人感情色彩。其实本也没有那么多的蠢,也没有那么多的精明。我个人认为第一部大秦帝国最好看,到了第三部,一开始出现的孟尝君本是个有争议的人,虽然确实也有沽名钓誉,但被直接黑成了蠢货,要知道田文最少也从秦国夺得了武遂和封凌,老虎拔牙啊,但是为了衬托那位荡妇八子和秦王的英明神武,说成设计放走田文也是让人无语,再说苏秦,又把苏秦硬跟秦国扯上关系,虽说苏秦是间齐,却也让秦国十五年不出函谷关。只能说电视剧已经文艺化了,到了第三部就有点生搬硬套的味道了,所以看到这里也让人无法再看下去了,后面的没继续看。最近经常看到有人说起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前,其实秦国和赵国的军事水平大体相当,经济仍旧齐国排前,文化依旧楚国第一,赵王将廉颇换下很大程度上还因为廉颇主守赵括主攻,要知道赵国的骑兵已经成规模,骑兵作战能力还是很强的,最少赵国骑兵实力绝不弱于秦国,要知道,赵武灵王在世时还想灭掉秦国呢,注意,不是攻或者伐,是灭。长平之战后为啥秦国还是灭不掉赵国,因为赵国虽败秦国伤亡也很惨重,虽然进攻几次仍旧被战败后的赵国打退。所以,秦国在长平之战前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强,长平之战秦国胜的既危险又有运气,倘若战败历史也会重写,而我们的这部剧也会像无节操吹捧秦国一样,搞个大赵帝国大楚帝国了! 云水谣66062289的观点只能说秦国运气好。从孝公起七位君主精明强干的都活的长,没什么本事的都短命。四长是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秦始皇,三短是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先说三短:武王在位三年,灭了西周,孝文王在位三天,选了个好太子,主要是因为孙子强。庄襄王用了个好丞相,。三个人算不上明君,却也没有大的坏事,还做了几件好事。只能算中主。四长就不得了了。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开强秦先河,惠文坚持变法,连横称霸,昭襄王早年隐忍,厚积薄发,一举破除最强对手赵国,并修建都江堰为后世统一打下基础,秦始皇更是一扫六合,统一天下。七世明主牛逼吧?!抵不上一个秦二世,三年把秦国几百年的基业全败光了。 jdkjlzy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难道其他几国就出了昏君?真实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三: 1.皇权天授的概念是自汉才开始稳定,春秋战国时期弑君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放在汉之后试试。出个昏君,没两年不是被大臣干掉就是被自己兄弟给干掉了,而因为没有大一统,所以各国在此方面没啥大的反对意见。 2.诸侯太多,实力稍差就被人给灭了。想当初周天王会诸侯800灭商,天啊,就河南河北山东那点地方有800个诸侯国,现在有没有800个县都难说,到最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赵魏韩还是晋国的),出个昏君基本上就死光了 3.战略地位,金角银边草肚皮,当时有能力一统的主要就是秦楚,秦不是一开始就强大的,赵骑射魏武卒楚蛮人当时都不比秦差,秦也多次差点亡国,楚国当时赢面更大。但是,楚盛极而衰如同晋分裂一样,经过漫长的改革,尤其是法家的改革意志的延续,秦笑到了最后。 在那个子凭母贵,内有弑君之忧,外有亡国之虑的情况下,出个长时期在位的昏君真的很难。 No翅Angel的观点其实为什么没有出昏君,其实原因很简单。秦国地处西北边陲,论土地不如中原肥沃,论经济不如晋楚发达,论兵员素质也不如其他国家。在那个随时都有可能被周边国家吞并的情况,是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昏君的。生死存亡之际能够贪图享乐的,也说明这个国家还有可以奢侈的资本。但是,秦国没有这样的资本,所以也就产生出很多像雍正一样勤劳敬业的国君,这是外部环境决定的。还有一点,秦国国君一般是推举,或者说是民主选出来的。上一代国君在子嗣中择优而选,这些所谓的储君也是秦国臣子们认可的。老板选好了,员工也认可,大家还一条心,这就很可怕了。 逆风逐流35068837的观点法制和法制方向的统一……秦作为一个诸侯国,能够做到统一六国,并不是没有昏君,而是不敢做昏君,哪怕赢荡。他能够统一六国,首先就是法制,能够罢免君主,架空君主,其次就是君将相和,赵国的将相和就是美谈,秦国的君相和,不知道高级了多少倍,每一代相都能够在相应的局势下做出相当的判断,然后通过君主颁发执行下去,商鞅变法的孝公,张仪连横的惠王,范雎远交近攻的稷王,吕不韦度量衡文字等统一的昭襄王,最后李斯高度统一度量衡文字等并且做出各种政策并举的秦始皇,每一个任的将相都在相应的局势下做出最有力的对策,并且被法制后不会引起强大的社会矛盾。在吕不韦任相期间,为战争做出了无法磨灭的贡献,他把战争用的车等,按照一个标准来做出,加强了战时容错率,别人的车用一次坏了不能用,他能够用别的车零件修起来,很大程度提高战斗力。同样的商鞅,司马错,白起,王翦,王贲,蒙恬等都是名流千古的名将(司马错可能低了)都为秦国统一做出贡献。 大拍子大的观点战国最有名的是所谓四公子,为什么出现这种臣比君还留芳百世的名臣?答案很简单:君主不行,也就是四公子才能远超其君主,但他们的才能只有通过其君才能施展,但君臣能力相差太远以致臣才在施行中打折扣。秦国则不然,君主个个都是人才且知人善任,把一个个中不留的中才小才使换成大才。秦是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结果个个都成了狮子,相反其他国家则是一只羊率领一群狮子,结果都成了羊。 晕导和小籽月的观点危机意识。秦国东边一直被中原六国歧视,孤立,随时准备分而食之,孝公立的国耻石就是这样来的。 而北边也是被少数民族累世缠斗,又不能同化,又不能灭国,始终如悬头之剑,彻夜难眠,后来蒙恬的九原大军连灭国之战都很少参与,就是忌惮北边的威胁。 所以说,不要看表面上秦统一六国,受世人仰慕,实际上他们随时都担心有灭国的危险,特别是国君,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在生存的压力下,秦国的君王怎么昏,而反过来,东方六国没有这样累世强烈的生存压力,饱暖思淫欲,渐渐的变成温水里的青蛙,变成了他人的口中之食。 是谓多难兴邦,秦国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绝境求生,不抱怨,忍耐累积,才在战国这场弱肉强食的耐力长跑比赛中坚持到了终点。 所以答案是,为了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