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应该是我发展的天地。”林世青说,之所以选择到农村,是因为他知道农村需要什么和自己能为农村做些什么,他愿意去尝试。 2009年8月,走出大学校园的林世青选择到江镜镇岸兜村,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到如今已经两年了,他学了很多也做了很多。 转变角色 适应村官新岗位 从大学生转变为大学生村官,角色的转变是一个考验。正当林世青以为可以大展拳脚开展工作的时候,“麻烦事”却是一件接着一;当他以为可以将大学里学到的新理念、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时,才发现农村的实际与自己的理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林世青抱着一切从头学习的心态,虚心向村两委老干部求教,寻求适应农村的工作方式方法。 为了更好适应工作,林世青把“家”搬到了村委会的阅览室,一张简易的折叠床和一床被子是他的全部家当。晚上打开折叠床,就成了卧室,白天收起折叠床,还原阅览室的原本功能。林世青在这里一住就是两年多,这使他与当地的村民“打成了一片”,也使他越来越清晰地知道农村需要什么,而自己又应该做些什么。 驻村后,林世青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他看到农村百姓对法律常识不了解,他就开始学习三农政策、土地法、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婚姻法、妇女儿童保护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并很好的应用到了实际工作中去。林世青说,他很庆幸选择到农村,因为在这里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化解矛盾,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 林世青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交谈,学习蔬菜种植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并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些帮助。 慢慢地,林世青适应了农村工作,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更是得到了群众的赞誉。他在工作时间中找到了立足点,也顺利地完成了从学生向村官角色的转变。 发挥所长 办起文化培训班 近年来,岸兜村经济发展很快,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上一代人的文化知识普遍不高,有的甚至文盲,阻碍着该村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林世青立刻与村两委主干进行了沟通。很快,一个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宗旨的文化与技能培训班在岸兜村小学成立了。 培训班开班之前,林世青是挨家挨户去“请”村民报名的,第一天,扫盲班就收了80多个学生,林世青也当起了扫盲班的老师。他从小学的拼音教起,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他们认。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林世青又根据村民的接受能力,分别开办了文化基础知识课(包括读、写、算、法律知识、农村实用技术传授和电脑基本操作知识)。经过8个月的学习培训,学员们的文化水平明显提升。村民陈龙潮说,面对村民的诸多疑问,林世青总是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解答,直到你真正理解掌握为止。村民们都说:“大学生村官书读得多,想法也多,工作起来还这么用心,真的很难得啊!”为了办好文化培训班,林世青几乎放弃了周末假期,如今已整整两年了。 身兼数职 只为了解服务群众 “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林世青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担任村官期间,林世青可谓身兼数职,从农业到计生,再到党建工作,几乎每个岗位都有他的身影。“不同岗位的工作,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积累不同经验的过程,”林世青说,“只有多参与基层一线工作,才能多了解基层百姓,服务基层百姓。”在林世青的积极参与中,岸兜村先后被推选为福建省“一先两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被评为“省级生态村”以及通过“国家级生态村”验收。 荣誉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两年时间里,林世青几乎没过一个完整的周末,问他后悔过最初的选择吗 林世青坚定的眼神给出了答案,他说:“两年多的村官体验受益匪浅,也感受到人生的价值。”谈到未来,林世青充满憧憬和期待,他希望能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坚持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让青春在农村土地上闪耀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