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节俭到哪种程度呢?穿旧衣服吃素食,上朝就像丐帮聚会。丐帮聚会这比喻虽然夸张了点,但也不是空穴来风。不过史学家说起道光帝的节俭,却往往带有揶揄成分。因为他节俭的过分了,可谓“抠门儿”。 道光帝刚刚登基,就发表了自己的节俭宣言书——《御制声色货利谕》: 第一,重义轻利,不蓄私财。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第二,停止各省进贡。他认为各省进贡的虽然都是些瓜果蔬菜、草药茶叶等不值钱的东西,但是运到京师却舟车劳顿,消耗巨大,实在浪费,不如不进贡。 第三,不再增建宫殿楼阁。皇室居所除了日常维修之外,不必再修。 除此之外,他还下令将宫廷所需经费降到二十万两,而偌大的皇宫每年至少需要四十万两的花费。道光帝这么一下令,宫中的生活就艰难起来了。但是道光帝不管,自己带头节约。 道光帝刚刚继位,内务府依例给他40方砚,砚后镌有“道光御用”四字。但是他却认为自己根本用不过来,所以多余的就发给了臣子。皇帝本来应该用嘴硬的紫毫,但是道光帝嫌弃紫毫笔制作花费大,所以干脆就让户部尚书英协揆到坊间给自己买普通的毛笔。 《满清外史》记载:道光帝“衣非三浣不易”,什么叫“三浣”?实际上就是一个月,也就是说道光帝一个月才换一套衣服。并且除了皇帝龙袍等,平日里的衣服要是破了就打个补丁继续穿。 道光帝的套裤膝盖处破了,就让人在上面补了一块圆绸,俗称打掌。大臣效仿他,一次他看见军机大臣曹振镛裤子膝盖处也打了补丁,就说:“你的套裤也打掌吗?”曹振镛回答:“裤子易做,但花钱多,所以也打补丁。” 道光帝听了对曹振镛大加赞赏,接着问他:“你补个裤子要多少钱?”曹振镛说:“要三钱。”道光帝听了不仅感叹道:“你们在宫外做东西便宜,我在宫内还要五两。” 道光帝自己节俭,后宫妃子也一样日子艰难。道光帝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节庆不得食肉,嫔妃平时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得穿锦绣的衣服。道光帝他自己,多是四份素菜就解决一顿饭。 据说皇后过生日,文武百官都来祝贺,想着皇家御宴怎么也该有些排场。却不想宴席开后,就上了一碗打卤面。而据说为了此次寿宴,道光帝还御批让膳房宰了两头猪。大臣看着桌上的打卤面,内心不知吐槽多少,但面上还要装作皇恩浩荡感激不尽的样子把面吃了。 除了对自己节俭,道光帝对臣子也要求严格。若是遇见奢侈的大臣,经常下令苛责。以至于道光帝上朝,文武百官都穿些破衣旧衣上奏。散会之后,互相哭穷说苦。当然回到家中是什么样,就无需多说了。 小事节俭也就算了,道光帝还在国事上抠门,这就让人诟病了。道光初年,新疆发生张格尔叛乱。将士辛苦征战数年,最终平定叛乱。但是结束后的赏功宴上,却只有几碟小菜。吃了几筷子,盘子就见底了。想吃没得吃,想退席又不敢,只能尴尬的坐在桌前。 后来武将们提出给新疆布防的方案,考虑到道光帝的节俭,于是就上奏仅要一万八千名士兵镇守新疆。道光帝看了奏折,御笔一批,只留了六千清军防守。后来君臣争辩几次,最终以“各省绿营兵额内裁百分之二,岁省三十余万,以为回疆兵饷”结束。 除了边防之外,诸如海防、河道治理等事上,大臣一提拨款,道光帝就面露不快。道光帝节俭,本意是想要更好的治理国家,但实际效果却并不好。所以他自己也曾疑惑“岂愈奢则愈丰,愈俭则愈吝耶?” 道光帝时期虽然政治上获取了一定的成就,但却难挽清王朝颓废的局势。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道光帝一朝,中国近代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也在此时。而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打击之后,道光帝得过且过,毫无振兴王朝的措施,令人痛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