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快报讯(记者余少林通讯员王宪政文/图)古装剧里常见的澡盆、脸盆、水桶、蒸饭的屉子都属于“箍桶”,但受到现代工业品的冲击,这些工艺品几近消失。不过,在长乐,仍有一位68岁的老人守着“箍桶”工艺,虽然过着富足的生活,但仍放不下祖辈传下的手艺。 林增官老人的“箍桶”店 老人叫林增官,他的“箍桶”店位于长乐河下街。昨日,记者探访了林增官的“箍桶”店。 这家店只有十几平方米,堆满了木板。林增官说,他家几代都是做“箍桶”生意,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父亲林依媄在河下街码头边开了头一间“箍桶”店,靠这门手艺养4个儿子的6口之家。他在十几岁时,就跟着父亲学“箍桶”。 “箍桶”工艺,是竹工和木工的结合体,需将一根毛竹削成一条条细竹簚,并将一根木材锯成木桶片料,然后合拢成桶。“箍桶”在各地的造型都不同,有的桶口大、底座小,方便挑粪上山;有的是“两耳桶”,挑粪、施肥都方便;而制作最难的是城关地区用的粪桶,两头小、中间大,桶片合拢难,而制作中间膨大部分的竹花箍则更难。林增官手艺高超,制作这些“箍桶”不仅精细美观,而且坚固耐用。 林增官年逾八旬的大哥林罗官介绍,上世纪60年代,长乐城关木器社成立,老大林罗官、老三林增官与父亲入社,这样码头边的“箍桶”店就关闭了。1971年他们的父亲去世。1996年,木器社解散,两兄弟回家,各自开起了“箍桶”店。然而,他因年纪大,没开多久就关门了,后来子女都到了国外,事业有成,他也享起清福,从此不再做“箍桶”。只有老三林增官还舍不得放下这门手艺。 林增官说,“我的子女也都成家立业,说实话并不缺钱,可想到是老字号‘箍桶’店的传人,就舍不得这在中国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工艺。”林增官说。 林增官从事“箍桶”工艺已有50多个年头,但因“箍捅”越来越少人问津,在坚守这门工艺的同时,他也流露出一丝忧虑:“估计下一辈人就不会知道什么是箍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