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代大诗人的这一名句,恰好可用来比喻闽东南沿海著名侨乡福清市。位于福清城西8公里的石竹山,因源远流长的“祈梦文化”而享誉海内外;山下有一条龙江绕山而流,为石竹山增添了无穷的灵气,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特有的活力。
正值“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和“十二五”即将开局之年,也正值福清撤县建市20周年之际,记者带着对“祈梦文化”的几分好奇,专程来到“梦乡”采访。
据说,福清乡亲在海外有86万,都有着浓厚的恋土恋乡情结,这或许可以解释为祈梦文化的独特凝聚力。仅从1979年至今,福清侨商在家乡捐办各项公益事业的资金达到10多亿元。捐资人中有三分之一在石竹山祈过梦,他们带着石竹山的梦背井离乡,矢志追求改变自己的一生。
福清市旅游局局长俞云官告诉记者,石竹山梦文化承载了福清人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望。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已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灵魂。“十一五”期间,福清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预计将达330万人次,比“十五”增长27.43%;旅游总收入预计将达16.5亿元,比“十五”增长85.19%。
在这些实打实的数字背后,包含着“梦乡”旅游人务实进取、开拓创新、敢于作为、善于作为的精神理念和创业实践。
福清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拥有国家4A级风景区、福建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石竹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和全国最大的瑞岩山整石弥勒佛造像,有日本三大佛教流派之一的黄檗宗祖庭万福寺、灵石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南少林寺遗址等诸多名胜古迹。福清凭借深厚的人文底蕴,把这一颗颗风景“明珠”串点成线,连线成区,打造出了宗教朝圣、自然生态、民俗文化、滨海观光、休闲度假等一批旅游新名片。
可是在“十一五”之前,福清旅游业发展还相对滞后,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也不甚明了,旅游规划编制处于较低水平,甚至与市场脱节。当地党政领导的关注点是改革开放,重心都落在抓经济发展、抓“工业立市”。这对于2002年走马上任的旅游局长俞云官来说,发展旅游面对的困难不少。他说,“当时没有旅游的概念,是被‘逼上梁山’。只好先埋头搞资源调查,抓发展规划,通过边做边认识,逐步进入角色。”
“变福清旅游客源地为旅游目的地”,这个发展目标在当时很难想象。不过,“梦乡”旅游人的好梦还是悄然展开了。他们选择了在实践中摸索前进,选择了从抓项目入手,迈开了旅游业发展的脚步。
“最难的是思想观念上的突破。”俞云官回想早期的创业经历不无感慨。
福清“天生农庄”的开发,可以说就是福清旅游发展观念更新的生动例证。
这个项目的开发商早年做加工业起家,对搞旅游是“门外汉”。市旅游部门在指导、推动这个项目开发过程中,没少费心花力。从改变项目开发的“小、杂、散、低”入手,逐步把最初搞“天生林艺”(培植林木花卉兼作科普基地)的定位,逐步调整为现在的“天生农庄”(发展生态休闲旅游)。这看似简单的名称改变,其中却包含着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
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福清旅游加快了发展步伐。盯住旅游市场谋划旅游,立足当地资源确立发展定位,观念更新带来了福清旅游发展战略的调整。“发展旅游,必须规划先行。制定旅游规划,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当地旅游资源优势,科学地确立旅游发展目标。”旅游部门的共识,得到了福清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福清旅游发展新蓝图就在这样的条件下铺展开来。“祈梦文化”、生态资源、滨海开发,这三大块构成了福清旅游的特色和发展的基础。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这不仅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现代旅游发展之道。作为福清旅游的一线领军人,俞云官较早就感到了来自实践的挑战。在全省打造“海峡旅游”品牌大战略中,福清旅游毕竟还只是一个小棋子。“要在全盘棋局中找到自己最合适的站位。”俞云官的这个认识,也已化为福清旅游部门的自觉行动。
再看“十一五”福清旅游发展规划,尽管多少还有一些遗憾,但毕竟是一个激情创业的缩写本。从规划文本的字里行间,不难找寻到那个时期福清旅游人对未来的愿景。
如今,这个“好梦”正在延续。这个“好梦”的目标可以预期。
整合资源,着力打造三大特色品牌
打造石竹山“祈梦文化”品牌,是福清旅游业在“十一五”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石竹山坐落在福清西部,以“石奇、竹秀”而得名,素有“雅胜鼓山”之誉,为东南沿海道教名山。从东面看山,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