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上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把第一次北伐失败主要责任归在马谡身上,因为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军事安排,到达街亭后应依山当道扎营,可是马谡却把军队驻扎在山上,司马懿率领10万大军围山,断了马谡军队的水源,结果马谡军队不战自乱,遭受惨败。 战略要地街亭被魏军占领,诸葛亮的北伐军队丧失前进的据点,若魏军从背后包抄,蜀军将全军覆没,无奈诸葛亮只能撤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那么马谡真如《三国演义》上讲的那么愚蠢?历史的真相又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探究下。 马谡,字幼常,兄弟五人,排行老小,马谡兄弟五人都很有才华和名望,并称“马氏五常”。 马谡擅长军事谋略,诸葛亮对他很器重,时常和他谈论军略,有时候一谈就从白天谈到夜里。 诸葛亮何等聪慧之人,马谡没有两把惊人的刷子不可能得到诸葛亮的赏识,他的才能不比诸葛亮差,而且有可能还在诸葛亮之上,比如诸葛亮南下攻打孟获等人,马谡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诸葛亮接受了他的建议。 这种战略部署非常好,南方地区如果能心悦诚服归顺蜀国,那么就消除了蜀国的南方之患,同时获得了孟获等人军事和物资的支援,对吴国的进犯也起到了防范作用,为以后集中精力北伐魏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军事路线图 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北伐。这次北伐时机成熟吗?从时机上讲是成熟的,理由如下: 一、蜀国刘备经"夷陵之战”大败后病故,蜀国国力大减,诸葛亮用了3年时间平叛南中,稳固了蜀国后方,然后把兵力调到汉中,休战养兵,等待时机,攻打中原。 二、吴国占领荆州,又打败刘备,此时魏国视吴国为心中大敌,曹丕率大军多次攻打吴国,两军交战激烈,无暇顾及蜀国,给蜀国充足的时间发展,恢复军力。 三、公元226年,魏国国君曹丕病故,曹睿继位,政局不稳,此时正是蜀国攻打魏国的大好时机。 四、曹睿继位后,吴国派大军攻打魏国,两国各有死伤,为蜀国从中取利提供了良好的战略局面。 五、魏国新城太守孟达是蜀国旧将,因关羽被杀之事无奈投降曹魏,北伐前,诸葛亮劝降孟达,一起攻打长安。 这五种理由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提供了良好的局面,那为什么第一次北伐失败了呢? 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军事路线图可以看出,攻打长安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近路是从箕谷出发,攻打郿城,然后攻打长安。第二条长路是走祁山,经天水等地,一直到街亭,才能走出大山攻打长安。第三条险路就是走子午谷这条小道,突袭长安。 这三条路,诸葛亮选择用赵云和邓芝在箕谷佯装攻打郿城,自己带主力大军出祁山,收复天山、南安、安定三郡。至于子午谷那条路,绝不能走,一是大部队行军困难,二是派小部队骑兵突袭,就算到了长安,长安城高池厚,一时难以攻下,假如真如魏延所说长安太守夏侯楙会投降,占领长安后,后续部队跟不上,长安也是守不住的,诸葛亮没有走这条险路是正确的,突袭等于白送性命,还会打草惊蛇。 这种军事战略部署是高明的,可是存在极大危险,诸葛亮善于用谋,声东击西,故作疑阵,如果敌人真中计,那么拿下长安指日可待。可惜敌人太狡猾了,没有让诸葛亮得逞,险些让蜀军陷入万劫不复的局面,我只能说多亏了马谡,不然汉中之地尽失,蜀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为什么说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存在极大危险呢?假如敌人不中计,魏国率领两路大军,一路攻打赵云的佯攻部队,彻底击溃赵云部队,拿下汉中,一路急速攻打街亭,堵住诸葛亮主力进军,那么蜀国军队就会陷入前无进军之路,后无退军之地的两难局面,蜀道艰难,没有粮食补给,将会不战而亡,蜀国的大门就会彻底被魏国攻破,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马谡不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危险,大多数人认为马谡是为了获得军功才去请战,我觉得马谡正是意识到这种危险,才主动要求去守街亭,诸葛亮难道不明白这种危险吗?他肯定也知道,所以才同意马谡去街亭,相机行事。 接下来的战势对诸葛亮非常不利,先是司马懿意识到孟达要造反,派兵突袭新城,杀了孟达,让诸葛亮失去了强有力外援。 曹真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赵云的佯攻部队,赵云苦战不敌,烧毁斜谷道,退回汉中。 魏国的安定、天水、南安三郡投降,肯定得知诸葛亮的主力部队是要经过街亭攻打长安,立刻派名将张郃率领5万大军,奔袭街亭,一来占领街亭要地,二要收复安定、天水、南安等失地。 马谡和张郃两军遭遇,几乎是同时到达街亭,诸葛亮之前让马谡依山当道扎营的目的是阻止魏军通过街亭,马谡应该知道诸葛亮的意图,那为什么没有当道扎营呢,如果不按诸葛亮的安排去做,将来怪罪下来,马谡肯定吃不了兜着走,那么马谡为什么没有执行军令,冒着杀头的危险,把部队拉倒山上呢? 我分析原因有两种,第一、马谡到达街亭之后,发现街亭不像之前所想像的那样易守难攻,当道扎营修建防御工事,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发现张郃的大军即将到来,当道扎营根本阻止不了敌军进攻。第二、他发现敌军识破了诸葛亮的佯攻之计,此时蜀军大难临头,只有拖住魏军行军步伐,才能给蜀军撤退创造时间。 于是马谡选择把部队转移到山上,准备与魏军背水一战,为蜀军撤退争取时间,至于水源问题,这是军事常识,马谡何尝没有想过,况且王平也劝谏过,可以想象当时马谡心情多么复杂,如果换了其他贪生怕死的人,那么问题很好解决,直接撤退,丢掉街亭,部队可以安然无恙。 马谡没有贪生怕死,采取这种悲烈的方式和魏军周旋,即便全军覆没,也是为了顾全大局,为蜀军的撤退提供条件。 这里我要说下诸葛亮,其实诸葛亮可以派兵去解马谡之围,可是发现攻打街亭的部队实在太多,如果派主力去解围,那么赵云那股佯攻部队就会遭受魏军更猛烈的攻击,汉中也有可能失守。 诸葛亮表面说马谡不听他的话,内心岂能不知道马谡是为了创造时间让蜀军撤退,只能眼巴巴看着马谡的部队在街亭苦战,没有派部队去救援,率全军退回汉中,保住大本营,马谡的部队等不了援军,基本全军覆没,马谡几人突围回到蜀国。 事后,陈寿的《三国志》记载:马谡的结局并不像《三国演义》说的那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而是有三种不同结果,后经人们研究得出结论,马谡战败后被关在牢房里,诸葛亮下令斩首他,没有等到斩首那天,马谡病死在牢里(也有可能是他杀)。 街亭之战,蜀国败在诸葛亮太过激进,用计不成,反被计谋所害,魏国反应迅速,曹睿亲自坐镇长安,力克蜀军。马谡在街亭的所作所为对得起天地,更对得起蜀国,也对得起诸葛亮,这个历史的“大黑锅”,马谡背起来实在是太冤枉了,诸葛亮应该对马谡说声对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