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西驱十万来,秋风原下久徘徊。长星不为英雄住, 夜半流光落九垓。——胡曾
诸葛亮 蜀国数次北伐,其中第一、第四次出祁山均未成功。一次是分兵堵口拒战皆失利,一次是粮尽。这便是出祁山的局限所在——地域太广路口太多,分兵则不能有效阻止魏军西进。另外祁山远离汉中,补给困难且后方容易不稳。 四次北伐未果后,魏延的子午谷计划又开始在诸葛亮脑中浮现。怎么改良这个计划,降低它的风险——既能平取陇西,又能有效扼断魏军西进的通路;而蜀军又要利于集中优势兵力,战线也不至于过长呢?
于是对子午谷奇谋的中和计划出现了——穿越秦岭,但大军不分兵,全部从褒斜道出郿县——北上五丈原——渡渭水抵达北山——彻底扼断渭河河谷,断绝魏军西进道路。 这一次诸葛亮放弃了陇右岐山武关大路,冒险从秦岭崇山峻岭的谷道间进兵。虽然相比魏延当初提出的奇谋稍微降低了分兵的风险,但依然可以算得上十分冒险的军事行动。 虽然史书上没有具体记载诸葛亮如何在褒斜道行军,但根据魏延在子午谷奇谋中说“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再根据曹真曾走子午谷伐蜀,遇到大雨,“发逾月而行才半谷。”走了一个月走了一半。两者中和,平常20天走出子午谷不在话下。褒斜道比子午道更短,而诸葛亮用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走,当可见褒斜道有多么的险峻。
五丈原周边地形图 五丈原之南是斜谷口褒斜道(上图较粗黄色曲线)和汉中连通。成功走出斜谷口后,诸葛亮在五丈原之西渭滨屯田,魏军被隔绝在红线以东。 诸葛亮这次为什么敢兵行险着?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战不殆。第四次北伐时诸葛亮曾与司马懿有过一次对决,尽管《晋书》和《汉晋春秋》对此次交战结果的战果描述截然相反(根据整体内容判断,一般认为《汉晋春秋》更可信,该书描写结果是司马懿战败,损兵三千),但是诸葛亮通过这次作战熟悉了对方的用兵习惯,这一点还是没有问题的,正是诸葛亮料定了司马懿不会在斜谷口堵截。 都说“诸葛一生唯谨慎”,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难得豁出去了一把,结果他的对手司马懿却谨慎到了极致。 司马懿面对诸葛亮时谨慎到什么程度呢?
司马懿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从褒斜道进军关中郿县,在栈道之间行军长达两个月之久。长安距离郿县不到400里距离,速度快的话兵马几日就可抵达,结果司马懿据守不出。让诸葛亮治道五百里栈道走两个多月白白挺进关中,控制了长安至陇西的七寸之地——五丈原。 控制五丈原后,蜀军就扼断了渭水走廊,阻止了司马懿带领魏军主力西援,又避免了分兵拒战,集中优势兵力扼住陇道;背靠斜谷连通后方,战线较短。而蜀军可以顺利展开下一步行动——在渭滨屯田,展开对渭水谷道之西的蚕食,目标直指陇西。 司马懿主力如今被蜀军东出武功水的虎步军所监视,只能在渭南扼守渭水谷道确保长安,不敢渡河绕渭北去援助陇西。否则就让出了渭水谷道,届时蜀军兵临长安,作为主将的司马懿难辞其咎,会大跌其政治身价,以及他的志向,当然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
《军师联盟II——虎啸龙吟》第22集中,司马懿彷佛神人附体一般算无遗策,他笃定诸葛亮快要油尽灯枯,而蜀军因存粮不足而需要急着和魏军交战,所以任凭蜀军如何挑战都按兵不动,这些情节完全是对司马懿地拔高。 在真实历史上,直到诸葛亮病亡而蜀军退兵后,司马懿“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第五次北伐历时七个月之久,几乎为前四次北伐时长之和,这样都还能粮谷甚众,说明在诸葛亮的谋划下,蜀军屯田成果丰腴,和之前缺粮退兵大为不同了。 如果诸葛亮身体安好,假以时日,渭水谷道之西为蜀军根据地,再发展当地人加入蜀军,则秦岭以北,五丈原之西,不复为魏国所有,蜀军也会军力大增。
五丈原的诸葛亮衣冠冢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诸葛亮天不假年,八月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之后杨仪因与提出子午谷奇谋的大将魏延不和,以谋反罪诛杀魏延,蜀军从此再无北上之力。 来源:头条号 八卦历史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