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组合拳” 谱好“为民曲”——我市探索人民调解工作新模式侧记 “多亏了你们努力,我的纠纷才顺利得到解决,最后拿到赔偿金,这才办法有保障后续治疗。”日前,患者张某家属将一面印有“公平公正,排忧解纷”的锦旗送到市医患调处中心调解员手中,并连声致谢。 日前,张某到我市一家医院就诊拍ct片时摔倒,造成腿部骨折。事后,双方在责任认定和赔偿金额上存在不同意见,产生医患纠纷。市医患调解处置中心接案后,安排调解员介入调解,从情理、法理角度对医患双方做思想工作。经过努力,当事人双方最终达成了赔偿协议。 张某是我市推行医患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的受益者之一,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人民调解新模式,引入专业调解机制、多部门联动调解、为调解“复诊”……这些漂亮的“组合拳”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激化与诉讼之前。 专业调解机制快速化解纠纷 市医患纠纷调解处置中心成立于2012年6月。该中心创造性地将人民调解工作引入医患纠纷化解中去,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为医患双方提供免费咨询、免费受理、免费调解服务。 除此之外,我市还不断加强行业性调委会建设,各类行业调委会积极发挥作用,形成优势互补、密切协作的工作态势。机制更加顺畅,纠纷能够得以快速成功化解。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仅司法行政系统就受理各类纠纷案件738件,已成功调解719件,成功率达97.4%。 多部门联动构筑“调解网” 近年来,我市创新调解模式,针对涉及多部门、较复杂的矛盾纠纷,创新工作举措,形成了以市人民调解中心、镇(街)调委会为枢纽,村(居)调委会、个人(团队)调解室为基础,其他调委会为补充的联动调解机制。同时,还先后启动实施“检调对接”、“公调对接”、“诉调对接”、“援调对接”,并联合公、检、法等部门出台相关工作实施意见,拓展人民调解广度和深度,推进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联动调解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部门优势,既有利于各部门信息共享,也加速了调解进程。去年以来,通过推进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全市共有48个村(社区)被评为“人民调解示范村(社区)”。 三山镇村民郑某的纠纷问题就得益于联动调解机制。郑某的屋后与林某大门仅一路之隔,6年来,两家因滴水问题一直发生矛盾,村调委会多次调解,仍不能解决问题。今年5月,双方间的矛盾由争吵升级到大打出手,三山镇派出所接案后,请三山司法所介入调解。最后,在多方协调下,多年的纠纷得以化解。 为防止矛盾复发“上保险” 为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复发,我市还建立调解案件回访机制,对已调解成功的案件,进行定期电话或上门回访,对调解工作进行跟踪“复诊”。同时,还组织开展“千人万件大调解、千乡万村创四无”专项活动,深入一线开展普法宣传、纠纷排查,并记下民情日记,坚持推行“日常排查、定期排查、专项排查和特别时期排查”相结合的排查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抓早、抓小、抓苗头”,变“被动调解”为“主动调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6月11日,江阴司法所到企业开展“点对点”法律服务时,外来务工人员阙某找到调解员,诉说自己工伤后一直未能得到合理赔偿的问题。获悉情况后,司法所调解员立即找到厂方负责人,并根据《福建省工伤赔偿条例》有关规定,要求用人单位承担阙某的后续治疗费用。经协商,当事人双方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4天后,司法所又进行回访,得知阙某已拿到1.7万元赔偿金,调解员这才放心结案。 为提升人民调解工作品牌效应和社会公信力,市司法局在龙田镇东营村设立了“余学云调解室”,在城头镇设立了“乐明调解室”,同时整合江镜镇老年人调解志愿者队伍,成立了“夕阳红调解室”。音西司法所也在辖区“冠发小区”设立了“劝和小组”。玉屏司法所也在该所设立宇凡律师调解工作室,与律师共同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均取得良好成效。目前,我市已有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519个,其中镇(街)人民调解委员会24个,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480个,企事业单位等其他人民调解委员会6个,行业性调委会9个,全市人民调解员达到2300人。 通过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新模式,我市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也取得了突出成效,多次受到上级机关表彰,获得“全国先进普法办”、“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