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印尼乡亲陈桂英怎么也没想到,一家老少49年的“寻亲梦”,居然在福清宏路侨联的鼎力相助之下,一个上午就“圆”了。第一次与亲人相见,陈桂英一家与亲人喜极而泣。 陈桂英的公公林免拇是福清人,1927年到印尼谋生,次年回乡一次,后来直到1964年去世,再也没有回过故乡。林免拇临终前嘱咐儿子林豪俊, 他在福清还有一个同胞兄弟,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带全家人回乡谒祖,并把出国时的护照以及林氏宗祠的行第世序托付给他。不过,直至林豪俊去世,也没能找到在福 清的亲人。 今年10月5日,陈桂英带着58岁的儿子林义兴、儿媳妇Herlena、孙女林宜芳,第三次来福清寻亲。 据林义兴介绍,爷爷去世后,由于种种原因,全家人回乡寻根之旅一再搁浅,但他们并没有忘记故土,一有机会就向乡亲打听国内亲人的消息。1998 年,父亲林豪俊带领全家老少回福清,这是父亲在印尼出生后的第一次还乡。在福清的10天里,一家人找了许多地方,但都没能找到祖籍地,全家人郁闷而归。 2005年,林豪俊去世。临终前,他把父亲托付给他的护照等交给了林义兴,希望儿子继续寻亲之旅,并教育子孙后代一定要记住自己的“根”在中 国,子孙后代不论男女,名字都要沿用宗祠的行第世序命名。“父亲特别叮嘱我,希望在我这一代能找到亲人,不然时间久了,就更难找了。”林义兴说,2008 年,他带领全家人还乡,但依然没找着祖籍地与亲人。 这次回乡寻亲,林义兴作了充分准备。由于家人全部出生在印尼,对中文不熟悉,林义兴返乡前特意找了一个中文很好的老乡,写了一张字条:福清市宏 路镇武澱村石竹山对面。根据这张字条,他们先后走访了金印村、梧店村、东张水库、宏路街道办事处以及街道民政所,打听无果后,又到派出所查询。在派出所, 由于陈桂英无法说清丈夫堂兄的名字,民警也无法查询相关信息,于是劝他们到侨联看看。 10日上午,陈桂英一行带着这张纸条,来到宏路街道侨联分会。听了林义兴与陈桂英的介绍,宏路街道侨联分会主席陈行贵有点懵了:这“无名无姓” 的亲人该怎么找啊 他接过林义兴递过来的纸条,仔细看了几遍。按照上面写的地址和福清方言,“武澱村”应该就是“梧店村”,但为何找不着人呢 会不会与其 他发音相似的村落混肴或者差一个字呢 这时,陈行贵想起了石竹山脚下的“真丰村”,过去叫“真武店村”。地址上的“武澱村”会不会就是“真丰村”呢 想到 此,陈行贵一边安慰印尼乡亲,一边打电话给曾担任过侨联小组长、现任真丰村村委会主任的洪霖,向他咨询真丰村所有印尼侨眷侨属的情况。 洪霖告诉陈行贵,真丰村有一位印尼侨属名叫林豪銮,也在四处打听印尼亲属的下落。林豪銮是“豪”字辈,与林豪俊的“豪”字世序相同。而且,林氏 宗祠的行第世序“豪”“义”“宜”,又与林义兴、林宜芳的辈字相符。“就是他了!”喜出望外的陈行贵立即带上林义兴一家,直奔真丰村。 在石竹山道院工作、今年84岁的林豪銮听说旅居印尼的亲属还乡寻亲,无法抑制喜悦之情,立即下山。在林豪銮的家里,陈桂英见到了堂嫂——林豪銮 的妻子施秀玉,以及侄子、侄女们。林豪銮与林义兴拿出各自保存的“身份证明物”,证明了他们是同源同宗的一家人。两家亲属相拥而泣,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据林豪銮介绍,他父亲与林义兴的祖父林免拇为亲兄弟。1928年,伯父曾回来省亲,但遭土匪敲诈勒索,从此再也没回过故乡。伯父心里一直惦记着他们。他至今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他的一家人全靠伯父从印尼寄回的大米、面粉、花生油等物资维持生活。 “没有伯父的慷慨解囊,就不可能有我们的今天。”林豪銮说,他和家人四处打听伯父一家的下落,没想到如今终于圆了跨越世纪的“寻亲梦”。 (福州日报记者 贺鹏 通讯员 陈仁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