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标准木业展厅 (蔡昊 摄) 在秀屿城区通往东峤镇的公路上,不时有满载着粗大原木的卡车驶过;路旁平阔的木材加工区内,几乎所有的企业名称都带有“木”字。 若将时针拨回到10多年前,这里则是完全不同的光景:路面出现频率更高的是运盐车,路边为一望无际的盐田。 从“盐”到“木”,这一转变就在十年间。 十年树“木”。从2004年的一次设想、几经争取,到如今的百企入驻、“无木生财”,正是我市发挥优势、求新求变、持续作为结出的硕果。 由莆田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份,莆田口岸进口木材超过30万立方米,比前年同期增长66%,进口金额逾1亿美元。木材产业提升了,港口总量也变大了,“港业互动,港兴业兴”令人振奋。 “港口兴,则莆田兴”。的确,对于我市而言,拥有着湄洲湾这一资源优势,“临港觉醒,产业突破”当快马加鞭。 在新年将临之际,记者前往木材园区、车间、码头等地,探访企业家盐碱地上的创业历程,真切感受到临港“五行”之“木”业,正以欣欣向荣之姿“节节高”;依港兴业,打造东南沿海最大的木材加工贸易基地,正掀开新篇章。 (一) 木业之兴起,与两“区”设立紧密相关。 前天,记者在秀屿港的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看到,数万平方米大的场地内堆满笔直粗壮的原木,上面的英文标签显示它们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加拿大。专用码头旁,一艘载着加拿大杉木的船舶靠岸,3台门机抓斗不停作业吊卸。表层检疫、熏蒸、放行……经过一系列流程后,这批杉木将运往木材加工区。 “如今熏蒸设施建到了家门口,企业进口原木方便多了,成本也大大降低。”莆田港务集团副总经理蔡建清说,该处理区年处理能力为150万立方米,有32个熏蒸库,日熏蒸处理量可达8000立方米, 速度快、技术好且成本低。 2004年时,我市有企业提出:“从美国进口的原木无法在当地熏蒸,须转运到日本等地去处理后,才能入境到我国,花费的成本每立方米增加约50元,运输时间上增加约12天,能否就在莆田建个进口木材熏蒸基地 ” 这个设想很快得到支持。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同意在秀屿港区建立我国首个海运口岸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2005年10月,该处理区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2006年1月,全国首个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在秀屿区应运而生。 秀屿区委书记厉云说,这两个“区”的设立,为唤醒港口、木业发展和民资回归搭起了很好的平台,“第一,我们有这么好的湄洲湾港口资源;其二,在外经营木材的莆商众多。这两大优势我们没理由不好好发挥,尽快把港口做旺、木业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