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蛤苗场里的“致富曲”

  这个季节的沙埔属于花蛤苗。

  我市是全国最大的花蛤育苗基地,每年11月到次年2月是蛤苗丰收的季节。春节前后,沙埔镇8000多亩育苗滩涂成了“欢乐的海洋”:渔船穿梭的轰鸣声,混合着洗蛤苗的沙沙声,还有村民们相互嬉戏的笑声,犹如在丰收的滩涂上弹奏起一首美妙动人的“致富曲”。

  昨天,花蛤洗苗已进入收尾阶段,但在赤礁养殖场,依然有近20艘洗苗船来回穿梭,近200名村民在不停忙碌。他们有的在海上洗苗,有的将船上一袋袋蛤苗搬到岸上装车。据村民估算,这几天每艘船每天要洗100多斤蛤苗,整个养殖场一天要洗2000多斤蛤苗。

  每天凌晨5点多,沙埔琯下村的王开云夫妇匆忙洗漱吃过早餐后,就穿上雨鞋、披上雨衣赶往赤礁花蛤育苗场。这样的日子,夫妻俩已持续了两个多月。“我们一般要从早上7点忙到下午4点,我负责开船,她管洗苗。”王开云说,“我们不会别的技术,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有不错的收入,已经非常满足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工钱平均约两三百元,夫妻俩仅洗蛤苗一项,两个多月忙下来也有3万多元的收入。

  60多岁的陈金木这段时间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带领儿子儿媳负责给蛤苗装车,一天要装2000多斤,高峰的时候甚至要装七、八千斤。陈金木一家是计生扶贫对象,一家人光这一项就有十多万元收入。几年下来,家里盖起了新房,添置了各式家电,开始过上了好日子。

  沙埔镇副镇长池文华告诉记者,仅赤礁村3600亩滩涂面积,高峰时一天需要工人三、四百人,全镇8000多亩育苗场可吸纳近1000名劳动力。两个多月的蛤苗收成期,每人平均有12000元左右收入,高的则达2万多元。

  发展养殖业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不错的收入,而且每年的承包费收入,又让沙埔镇的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去年底,赤礁村3600多亩养殖滩涂承包权重新进行竟拍,10年承包期拍出了5030万元。太武、青屿、赤礁等8000多亩养殖场的承包金40%留给村里,用于农村基础建设、发展文化事业。

  如今,农忙时,在家门口赚赚钱;闲暇时,到公园中逛逛、戏场里看看戏、文化活动中心里看书打球,成了沙埔村民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