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揭秘:解放军将军粟裕如何指挥上级陈毅邓小平?

此时的中野一分为二,刘伯承率中野2、6两个纵队留在豫西,陈毅、邓小平率中野前方指挥部辖有1、3、4、9四个纵队,是野战军的绝对主力。

后者虽然“用陈(赓)谢(富治)电台”,但陈赓谢富治的部队此前曾长时间独立行动,直属中央军委指挥,被称为“陈谢集团”,后来又与刘邓、陈粟一起并驾齐驱,经略中原。他们的电台与中央军委、刘陈邓司令部乃至粟裕的华野司令部之间,一直电报来往,畅通无阻。

这与毛泽东“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的“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⑥”相比,条件自然并不很差。

学者洪小夏、刘俊平分析这份电报说:

“陈、邓抽象地接受了指挥权,具体又要求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华野,实际推卸了“统一指挥”淮海战役的责任。观察在此之后中央军委的电报,对华野的指示仍旧如前,既直接又具体,并未通过陈邓来“统一指挥”华野。”

他们认为:“陈邓统一指挥”仅是一个没有贯彻的过渡性构想(洪小夏、刘俊平:《淮海战役总前委辨析》,《史林》2009年第三期。)。

陈毅、邓小平有指挥的“难言之隐”,但粟裕并不在意,仗还要打。

11月7日,即粟裕发起淮海战役一天之后,他与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张震议论,认为不论战局如何发展,孤立徐州,截断徐州之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

他除了致电毛泽东,判断淮海战役发起后“有提前夺取徐州,使敌不能南撤可能”外,还致电陈毅、邓小平。

这就是《粟裕文选》上的《请令豫皖苏军区立即破击徐蚌铁路》。这份抬头是“陈邓并报军委,告谭”的电报说:

“此间(即华野)已无部队可派,建议钧部令豫皖苏军区部队立即对徐蚌段破击,并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据点(但不破坏),力求控制一段或游击控制。可否请考虑决定。”

这份电报有五个特点:

一、粟裕申明了有求于中野的原因(无事不登三宝殿):此间已无部队可派,请兄弟野战军通力配合。

二、虽然才提请了“陈邓统一指挥”没几天,粟裕并未向这两个上司请求他们安排自己任务,反而给“领导”安排任务。

三、粟裕也未将中野当上级机关,而是按友邻部队之间的规矩,尊称为“钧部”,即“贵部”。

四、粟裕不但给“领导”安排任务,而且时间上要求很严——“立即”,内容规定也很具体,要人家“攻占可能攻占之小据点”,却用小括号标明“但不破坏”。

五、粟裕给“领导”安排任务倒还罢了,却还同时“报军委”,即上报毛泽东,有“狐假虎威”之嫌。

陈毅、邓小平的内心如何感受,已无从知晓,邓小平晚年豪情满怀地说:“毛主席对我说:‘我把指挥交给你。’这是毛主席亲口交代给我的。淮海战役的部署决策是我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主持决定的。”这已经是另一个场景另一种心境下的话题。

在当年,他或许没有这么“悠闲”。

收到粟裕的“安排“任务电报,陈毅、邓小平在8日10点回复粟裕,说已经让豫皖苏军区3个团去破击宿县南北段的铁路了(您就放心吧),但现在还没有消息(这砍脑壳的干啥子去了,也不回个信,害我们受别人指手画脚)。

电报说:“豫皖苏三个团,原定昨虞夜开始破击宿县南北段,尚未得报。”同时,他们表示:“我主力即出宿县及其东北。”

这是淮海战役史上攻占宿县重要的一次文电对话。

历史无可奈何地证明,陈毅、邓小平给粟裕安排任务的事情几乎为零,而主要作战方向上的粟裕直接建议或者通过军委安排他们干这干那的事儿不少。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