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2月8日讯 (记者:滕端钦) 乡土文化是指与一个人出生地相关的历史地理、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方面的一种物质或非物质的表现形式。简言之,乡土文化就是一个人出生地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民间文化,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乡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我市当前乡土文化教育形势如何 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一道特色教育风景线“起势开合要注意两臂自然下垂,双脚并拢站立,目视前方……”滨江小学操场上,四年(10)班的50多名学生整齐地喊着洪亮的口令,认真地完成徒手操的每一招每一势,动作整齐划一。一旁的市宗鹤拳协会宗鹤拳徒手操教练方长灿不时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指导。 该班俞悦同学告诉记者,她非常喜欢练习这些由宗鹤拳招法演变而来的虎虎生威的招式,让她就像一个功夫好手。这套徒手操除了在习练过程中让人身心愉悦外,背后的人物故事、拳术文化等也深深地吸引着她。 滨江小学校长李斌表示,青少年是文化知识传承与创新的主导力量,将非遗项目宗鹤拳作为乡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参与中了解,在实践中感知,进而了解家乡,爱上家乡,对孩子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本土文化,树立起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继开班讲授方言之后,市东方红小学又将本土历史名人传记纳入乡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通过邀请本市文学专家、学者进校园讲述福清先贤,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探究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并开设校园文化长廊让孩子当解说员讲述福清先贤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本土文化魅力。该校少先队辅导员林立华告诉记者,自从接触了这些名人生平事迹后,学生们变得更儒雅了,对《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更喜欢了,学习兴趣更高了,举止也更文明了,也更热爱校园了,相信爱乡爱国的情怀已深深地扎根他们的心灵了。 在我市,像滨江小学、东方红小学这样将乡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教学的现象已蔚然成风,如龙东小学的南少林武术、石竹小学的提线木偶、实验小学的佾舞、福清二中方言课堂等等,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 让乡土文化教育更接“地气” 家住清航街的林文海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说起乡土文化进学校,他举双手赞成,为此,他还特地送孩子习练宗鹤拳。他说:“许多本土文化在教材里是没有的,作为一个福清人当然要了解福清,熟悉福清,今后无论孩子到了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在他们的心里都会牢牢记得福清是故乡。” 和林文海一样,许多家长都认为,学校开辟乡土文化教育课对孩子的成长、了解家乡、强化家乡的观念非常有帮助。 我市首届名师陈明太老师告诉记者,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天然地具有一种紧密的联系。它不仅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又兼具人文性、社会性、知识性和伦理性。开设乡土文化教育课,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使教育与生活接轨,接民间“地气”,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主义修养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域的力量是强大的,乡土文化教育得当,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使素质教育事半功倍。”市教育局德育科科长薛闽松说,近年来,我市通过非遗进课堂、进校园等形式让本土文化走进教育课堂,同时还通过乡村少年宫,举办番薯丸制作、盆景欣赏等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入推进乡土文化教育。 记者从市文体局获悉,为宣传、认识、保护福清民间文化,激发全市广大师生学习我市优秀本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打造校园文化特色,我市将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活动,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谈到如何把乡土文化教育好事办好,业内人士建议,可以编写大量各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作为校本教材在学校开展教学;可考虑在侨乡博物馆开辟乡土资料馆,让学生既能了解家乡的历史,又能具体地开展乡土文化学习;将乡土文化内容纳入考试范畴,以激发学习的动力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