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方言失宠 乡音不浓

  本报12月18日讯 (记者:高晶晶) 福清话是福清地域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乡情记忆,也是凝聚百万玉融儿女力量的重要桥梁和纽带。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年轻一代的福清人普遍讲不了流利的本地话,福清方言的“生存土壤”被压缩……1.年轻人讲话“半咸淡”

  “我儿子刚念初三,平常用福清话交流时都掺着普通话,一些比较生僻的福清话,他不会说,只能用普通话来‘蒙混’过关。”市民陈芳说,在日常生活中,她儿子的许多同学也都用这种“半咸淡”的方式进行交流,年龄再小一点的孩子,会说福清话的就更少了。她不少同事的孩子,大约10岁左右,基本都不会说福清话。

  “我不太会讲福清话,可我听得懂。”读小学三年级的晓婷说,平日里,她爸妈不常讲福清话,但她跟爷爷奶奶在一起时,能听到福清话,偶尔也会跟着学一两句。

  记者调查发现,在福清,6岁—15岁的青少年,大致能听懂福清话,但普遍不会说;15岁以上的青年,有时会说本地话,但说得不地道,没有“福清味”。由此可以看出,普通话的“强势”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福清方言的传承和发展。

  “在我们这一代,福清话的生命力还算比较强,生活中经常使用。但现在的孩子,听说都能流利已经十分罕见,有些孩子听不懂福清话,甚至因此不能与祖父母交流。这种情况在90后人群中十分普遍。”市民张华宇说,“传承”是语言的生命,只有传承了方言,它才能代代延续,年轻人不讲方言,等于传承的纽带断了。

  2.方言式微原因多重普通话的广泛应用,是福清方言使用空间逐渐萎缩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市区,普通话普及率很高,市民在公共场合基本都讲普通话,学校也长期使用普通话教学,鼓励学生讲普通话,这导致福清话“生存土壤”被压缩。

  “整个社会都在提倡用普通话交流,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普通话环境,我们家里人都尽量说普通话。”市民何钦梅女士说,好多家长认为“说福清话不够文明,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都将家庭用语改成普通话。

  家长对家庭用语的选择,关系到下一代人母语以及方言的传承问题。绝大多数的孩子是从家中长辈那学习本地话的。现在的青少年对福清方言的熟练掌握程度越来越低,以致让一些人慨叹“福清方言会失传。”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本身就不太会讲福清话,自然就教不会他们的孩子。当这代人结婚生子后,他们的后代很难从他们那里学到流利的福清话。”市民张先生说,普通话的“强势”,使福清话逐渐被边缘化,大部分民众都感受到这个问题。

  “福清有很多外地人,要和他们交流只能用普通话,这也形成了一个大环境。”张先生说,大量的外省人员在福清工作生活,普通话成了人们交流的首选语言,加上福清人热情好客,十分愿意使用普通话与外地人交流,这一点与广东、香港区别很大,总之,福清人的本土语言意识不强,是福清话式微的重要原因。

  3.国语方言二者需并重“很多孩子不会讲福清话,包括我的小外孙。我觉得社区可以举办一场“老带新”学说普通话活动,鼓励大家教孩子说本地话。”王大爷说,老人们其实都愿意在方言传承中起着传帮带作用。文化主管部门要营造学方言、讲方言的氛围。乡音承载着浓浓亲情,保护福清方言,就是保护福清人赖以生存的血脉和文化基因。推广普通话与保护福清方言,二者并不矛盾,因为,语言本身没有优劣之分。

  “学校上课时,应讲普通话,课外时间不妨鼓励学生用方言交谈。”市文联副主席高迎霞认为,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学讲方言的活动,让学生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掌握福清方言。同时,还得设立专门机构,系统地保护福清方言,征集并制成“图、文、声”资料,媒体也应加大宣传力度,在广播电台、新闻网开设福清话频道,电视台要录制更加多样化的方言栏目,报纸也可以刊登有关文章,鼓浓学讲方言的氛围。

  市民林女士说,家庭的引导很重要,家长不能一味让孩子讲普通话而摒弃福清话。要有意识的用福清话和孩子交流,给孩子一个学习方言的环境。

  家住宏路的王先生,每天上班都在市区。他说,方言贯穿于生活,鼓励人们学习方言要“接地气”,市民不论上班上学、还是逛街出游,都离不开公共交通工具。在公交车上可以采用普通话、福清话双语报站,提高福清话的使用频率和社会地位,潜移默化影响人们。

  街心公园一位老人用流利的福清话眉飞色舞地读报,周围的听众听得津津有味。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