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必大家对宋江这个人物已是十分了解,他正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的主要角色,仗义疏财,广结好汉,人称“呼保义”,又称“及时雨”,梁山泊巅峰时期的领袖。 而在历史上,也正有这么一号人物,毕竟通俗小说也不是凭空瞎想,真正的宋江在宣和元年,也就是1119年占据梁山泊发动起义,原因是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将梁山泊充公,沉重的赋税使得当地百姓民不聊生。原型有了,宋江在梁山泊起义也是史实,不过有一点,关于宋江被招安的问题小说和历史却大相径庭。
《水浒传》中,宋江是左一个招安,右一个招安,成天念叨,为此甚至还和梁山兄弟们起了矛盾,最终也是如愿以偿,全伙被招安,觐见圣上。但在历史上可不是如此,当年梁山泊起义军声势浩大,攻占了十余座城池,朝廷一看不好,宋徽宗下旨诏安,但被宋江明确拒绝了。最后宋江起义失败之时,一说投降于宋王朝,二说没有投降,反正就算是受招安了也是被迫的,历史上的梁山泊至此已经是悲剧了。
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看,招安一伙顽强的贼寇无疑是最好的解决出路,将这些人当成马前卒平息其他的战乱可谓一举两得,一石二鸟,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了。但是《水浒传》一书是以宣扬农民起义闻名,讲求的是官逼民反,替天行道,可不是封建统治者的教科书,而且此书在明朝中后期大热,正是契合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心理诉求,那么又何必让宋江必须“被招安“呢? 其实呢,作者第一个目的就是反手一击,抨击封建体系中的贪官污吏。宋江一伙受招安为朝廷卖命,高俅等小人却暗中作梗,想方设法除掉梁山英雄,多次出征使得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折损大半,这还不算,最后归朝后更是设计除掉了宋江等核心人物,使得梁山好汉悲剧告终。这种衬托对比凸显了佞臣的丑恶嘴脸,使得老百姓对于这些坏人深恶痛绝。 至于第二个目的则涉及到对宋江一心求招安,为国效力的形象或褒或贬,褒则赞其忠心,批判佞臣,但骨子里是对天子的维护和信任;贬则斥其愚忠,言外之意就是你宋江应该想办法自己称王。无论如何,都打着封建思想深深的烙印,与几百年之后的革命完全不在一个次元。
也难怪,回到历史,直至明朝中国封建制度还没有彻底衰落,要是那时喊出个“共和”口号来岂不是要把人们都吓尿了。 总之,宋江要是不被招安,这小说褒褒得不够强烈,批又批得不够深入,还要少掉一半的篇幅,因此还是让历史真人委屈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