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御医给皇帝看病难,此言一点不假。自清朝道光皇帝起,给皇帝看病,就明令禁止使用针灸,原因是皇上的龙体外露有失尊严。不知道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在这里还能不能有效地使用?平跪着给皇上诊脉,不敢抬头仰视不说,更不敢让皇上伸出舌头,看看舌苔,也不敢放肆地问问二便如何,一言不慎即可招祸。 一切诊病的手段都被切断了,只能靠切脉了,而在皇权的威慑之下,那从容不迫地切过无数个病人脉象的手指,一搭上皇上的龙体,御医们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手,千万别颤抖。就是晚清的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面前永远是唯唯诺诺,可在御医们面前动辄便龙颜大怒。由于他久病成良医,略通一些医道,时常索性就自己口授方剂由御医开药,一药不当非同小可,而御医也莫敢不从。 给皇帝看病难,给皇后和妃子们看病更难。皇宫里“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十分严厉,于是就有了“悬丝诊脉”的故事。御医不能手触手地给后妃们诊脉,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后妃们的手腕上,另一头留在屋外御医的手里,而有的嫔妃常常把她那头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医能不能诊出她的病……实际上系与不系都不能通过丝线切得脉象,御医们在这里只不过走了一个形式而已。他们知道要给嫔妃们看病,事先已经千方百计地通过贿赂贴身太监和宫女,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诊脉,只是在静思默想着如何下药。 清朝末年,有一次慈禧太后患病卧床,让一名陈姓御医为其诊治。于是,陈御医牵线切脉,诊病开方。他叫宫女将一根彩色丝线的一端拴在太后的手腕上,陈御医牵着另一端隔着帷帐为慈禧太后切脉开药方。慈禧太后连续服了几剂,没想到药到病除,不禁大喜,亲赐“妙手回春”金字匾额给陈御医。 原来,牵线切脉是假,事先买通了宫女和太监是真。神医再神,还不至于神到牵线切脉的地步。是陈御医事先用重金贿赂了宫女和太监,切脉之前得知太后三天前因贪食田螺肉而引起消化不良的内情,经一番假戏真做,骗得慈禧太后的信任。 处方施以消导利食、健脾和胃的药物,使慈禧太后服药即愈。这个故事虽然有些传奇的意味,但从中不难看出,古代御医为皇帝和嫔妃看病的窘境和自身生存的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