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我们爱历史专栏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门太守。 前些天写了一篇《面黑手不狠:曹操被对手一再挑战的真实原因》的小文,没想到立即引来了激烈争论。争论的核心是曹操究竟是“慎杀”还是“嗜杀”,按照笔者的看法,曹操对待战场以外的杀戮其实是很谨慎的,这是当时他所面临的政治大环境所决定的,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为了争取更大的战备利益他没有别的选择,这与其本人的个性关系其实并不大。 但也有人认为曹操在杀人方面不仅随意而且残暴,典型的例子如杀吕伯奢全家、屠彭城、屠柳城等,这些地方本可以不杀或少杀,而曹操手段之残忍、杀戮之决绝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持此论者都有大量史料作为依据。研究历史当然离不开史料,但也离不开对历史逻辑和人性的把握。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关于曹操“屠城”记载的不可信,限于篇幅原因并未展开说明,结合大家的争论和提出的有关史料,这里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关于“杀吕伯奢全家”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8月,东汉朝廷出现重大变故,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所杀,宦官们随即又被何进的部属所杀,在一片混乱中并州牧董卓火中取栗,率彪悍的凉州军进入洛阳,袁绍因胆怯不敢与董卓摊牌,政权遂被董卓掌控,袁绍、袁术、曹操等人先后逃出洛阳。 曹操这一年35岁,与袁绍出逃时带着老婆孩子、一路有人保驾不同,他是孤身一人跑出来的,给家里的人都来不及打一个招呼,夫人卞氏和3岁的儿子曹丕都困在了洛阳。他出逃的目的地是洛阳以东的陈留郡,即今开封一带,他的老朋友张邈在那里当太守,根据袁绍的安排,曹操到了陈留郡就以此为基地扩充实力,等待与各地同时举兵。当时从洛阳往陈留郡交通十分方便,走的是东方大道,中途要路过成皋、荥阳、中牟等地。 史书记载:到了成皋附近,曹操突然想起这里有一个老朋友叫吕伯奢,于是就到他家串了个门。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几朋友想抢曹操的马匹和财物,结果让曹操发觉,亲手把吕伯奢的儿子等人杀了。 这件事还有一个版本:说曹操到了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同上一版本),他家的5个儿子(数字更具体)热情地接待了他,但是曹操因为逃命出来的,疑心很重,怀疑吕伯奢的儿子要杀他(没有交待为何怀疑),于是先下手为强,亲手杀了包括吕伯奢儿子在内的8个人(作案细节更清楚)。 但最具知名度的版本是下面这个:曹操到了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家(同上两个版本),吕伯奢的儿子热情地接待了他,曹操听到食器相撞发生的声音,以为是兵器相击,此时他正在跑路,疑心很重,以为吕伯奢的儿子要杀自己(交代了原因),于是把他们全杀死了。事后还说了一句曹氏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有情节有细节,更生动)。 这3个版本一个比一个具体,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但问题是,曹操如果真干了这件事,而当事人又全部被他灭口的话,又是谁把这件事记下来的呢?答案只能是曹操。这也有可能,有人喝高了,会说“想当初兄弟我怎么怎样……”曹操喝高了,也许会从嘴里把这事突噜出来,但是像后两个版本那样的生动鲜活,除非曹操是二百五,否则即便喝高了他也不会说出来的。 答案只能是:第一个版本或许存在,且转述者是曹操本人;后两个版本压根不可能存在。 以上3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出自王沈的《魏书》里,第二个版本出自郭颁的《世语》,第三个版本出自孙盛的《杂记》。这3本书的成书顺序是:《魏书》最早,《世语》稍晚,《杂记》最晚。 最晚出的《杂记》对细节记录得反而最详细和最生动。
(剧照:陈宫责备曹操杀吕伯奢全家) 二、关于“屠彭城”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春,曹操的父亲曹嵩等遇害,“阖门皆死”,徐州牧陶谦有重大嫌疑,当时身为兖州牧的曹操决定发兵攻打徐州,以报父仇。可还没等他动手,也不知是不是做贼心虚,陶谦先出了兵,来攻打曹操。 面对敌人的多路进攻,曹操以偏师对抗陶谦的主力,而将主力向敌人之侧冀发动进攻,这是一场无法预料结局的战争,曹操离开鄄城前告诉夫人卞氏说,如果我回不来了,就领孩子们前往陈留郡投奔张邈(我若不还,往依孟卓)。 战事从这年秋天拉开,曹军一路顺风,势如破竹。曹操亲自率领的这一路一口气拿下兖州境内十几座被陶谦占领的城池,直逼徐州境内的战略要地彭城,逼着陶谦从右路撤军,亲自率军来战,双方在彭城进行了激战。 古代的九州里就有徐州,徐州也被称为彭城。彭城是座古城,城池四周虽然被大小不等的丘陵、高地所环绕,但交通却十分发达。东汉时有一条起自洛阳的东方大道,基本走向在前半段约沿着现在的陇海铁路,后半段约沿着现在的京沪铁路,彭城就是这条大道上的交通输纽。 彭城周边还有泗水、汳水在此交汇,使之自古以来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大兵团交战的理想战场。四百年前,刘邦和项羽曾在此有一场大战,结果刘邦完败,项羽险些把刘邦生擒。但是,曹操与陶谦的彭城之战没有楚汉相争时打得那么惨烈,战事呈现出一边倒,曹军大胜,陶谦所部有近万人被杀,陶谦撤军,向东退到郯县。 对于这场大战,《三国志》武帝纪里只有16个字:“秋,太祖征陶谦,下十余城,谦守城不敢出。”同书的陶谦传与此大体相同,只是多了10个字:“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后面这一句翻译过来,大意是:被杀死的接近上万人,尸体使泗水都要断流了。 翻遍早期的正史,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也只有这20多个字。可是后来,不知道哪位史家把“万数”有意或者无意地改为了“数万”,事情就有点不一样了,到了司马光的笔下,这件事已经演变成了下面的模样: “秋,曹操引兵击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保郯。初,京、洛遭董卓之乱,民流移东出,多依徐土,遇操至,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之不流……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一次活埋了几十万人,简直是骇人听闻,如果这件事真是曹操干的,我们一定把汉魏恶人榜第一名的帽子从董卓头上拽下来给曹操戴上,告他一个反人类罪。
(剧照:屠城之前) 可这不是真相。由于史料缺乏,还不太清楚这件事是如何从陈寿版演变到司马光版的。在较早一些的桓帝时期,彭城国全部人口是493027人,当时全国人口是5000多万。经过黄巾起义、自然灾害、战争屠杀,到再晚一些时候,全国人口已锐减到1000多万,此时彭城国的人口想必也已大为下降。曹操一边打仗,一边派人四处出击,把彭城国全国的人都抓到一块,然后全部活埋?真的匪夷所思。 曹操远途奔袭,此时用在彭城战役的充其量也就二、三万人。现在,攻破彭城后,曹操下令大家先不要打扫战场,也不忙追击敌人,交代大家干一件更重要的事:每个人分给十多个敌占区抓来的士兵和老百姓,请大家把他们领到泗水河谷里活埋了,干不完活不给吃饭!即使被抓来的人已有人提前帮忙捆好、绑牢,即使将要被活埋的这些人也愿意配合,完成这项任务所涉及的工程量也是巨大的。 笔者多年前曾在陕北某县的农村驻队,经常有种树的任务,记得每次种树只给每人分2个树坑,要求挖成一米长、一米宽、一米深,结果大家都得足足干大半个上午,累得腰酸腿疼手起泡。坑杀男女数十万口,这得是多大的工程量?而屠杀的规模堪比南京大屠杀,能想象出来吗?但由于司马光的权威,很少有人动脑筋想想,使得这样的说法在后世很流行。
三、关于“屠柳城”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力排众议率主力北征乌桓。这是曹操打得最悬的一仗,但他的运气特别好,在白儿狼山取得大捷,斩乌桓传奇首领蹋顿,随后率军直捣乌桓的大本营柳城,在此未遇到大的抵抗,将柳城占领。 《三国志》武帝纪里有一句话:“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问题于是出现,这句话联起来读的意思是:“斩杀蹋顿以及有名号的乌桓各王以下投降的胡人、汉人共计20多万人。”对于北方草原上生活的民族来讲,20万绝对是一个极大的数字,意味着数座乃至数十座聚居地的毁灭或一个部族的灭绝。 但是这句话也有另一解,就是在中间加一个标点符号:“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意思是:“斩杀蹋顿以及有名号的乌桓各王以下,投降的胡人、汉人共计20多万人。”只杀了一小部分部族首领而已,20多万胡人、汉人投降了。胡人,是对当时乌桓、鲜卑、匈奴等北方各族的统称。 有没有这个逗号看来差别很大,意味着20多万条生命是死还是活,也意味着曹操有没有屠城。翻开现在出版大部分版本的《三国志》,中间都有这个逗号,也就是说大部分倾向于曹操没有在这里干屠城的事。但也有人认为中间不该有这个逗号,曹操在柳城又杀了20多万人。在各种史论中,“屠柳城”的记载仍然经常可见。 曹操手下有个文人叫缪袭,由于出生较晚没有列入建安七子之列,但与他们齐名。曹丕称帝后,缪袭用汉代短箫铙歌之乐的旧曲12支,改成新名字重新填词谱曲,其中有《楚之平》、《战荥阳》、《获吕布》、《克官渡》、《定武功》、《屠柳城》、《平南荆》等,以记曹魏之功。《屠柳城》一曲唱道:“屠柳城,功诚难,度越陇塞路漫漫。北逾平冈,但闻北风正酸。蹋顿授首,遂登白狼山。神武詟海外,永无北顾患。”连自己人都不避讳屠过柳城,更增加了屠柳城的真实性。 其实这是误解,对曹操而言利用乌桓人比灭绝乌桓人更符合自身的战略利益。《三国志》乌桓传记载得很清楚,白狼山之战后,曹操命在乌桓人中有一定影响的阎柔整合乌桓各部,阎柔将幽州、并州一带的乌桓部落统领起来,多达一万多个部落,曹操命阎柔逐步把他们内迁,并抽调青壮年组成少数民族兵团,仍由乌桓各级部族首领统率,随同曹操南征北战,乌桓军队打出了名气,成为曹军中的一支劲旅(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假如曹操下令屠柳城,与他后来的政策就严重不符。而且,假如他平白无故欠下了乌桓20多万条人命,即使阎柔再能干,想把一万多个乌桓部落整合起来,还心甘情愿地跟随曹操打仗,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至于缪袭的曲子,除非他脑子进了水,敢拿大屠杀当丰功伟绩唱,否则不可能取名叫做《屠柳城》。看他写的这首诗,主要内容也是表达北征的艰难,以及取得的功业,没有渲染屠杀的意思。所以只有一种可能是,这首曲子被人篡改过。 在这次回师的路上,当曹操率大军行进到易水时,代郡乌桓单于普富卢、上郡乌桓单于那楼等人亲率部族首领前来祝贺曹军大捷,并表示愿意归降,这又一次证明了曹操在柳城屠城的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