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地缘影响力也正逐步显现。当然,基于和平崛起的战略,中国拓展影响力的方式,并非传统的政治、军事手段,而是以经济为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中缅战略通道等等,都是中国这种“走出去”战略的具体表现。 而在这一众经济带战略中,中缅印孟经济走廊,这条“一路一带”整体规划中的南亚重要组成部分,却长期相对低调。相较于其他经济带建设的热火朝天,这一经济带迄今为止仍停留在构想中。 当然,之所以没有实质性进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印度的犹疑无疑是一大主因。至于印度为何如此,但凡对中印历史恩怨稍有所知的读者便不难理解——对这条注定会助力中国拓展对南亚地缘影响力的走廊,印度怀有天然的戒备心理。 不过,警惕归警惕,印度虽对走廊心有抵触,但自始至终并未明言反对——不然的话这项规划早就胎死腹中,根本没有见得天日的机会。甚至,在某些时候,印度还对走廊建设表现出态度上的欢迎——只不过在行动中不怎么上心罢了。 为什么印度会有这种表里不一?这其实反映了印度内部的两难。 首先,云石君对这条经济走廊做个简单介绍: 与中国规划的其它陆上经济带一样,“中缅印孟经济走廊”是以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为纽带,起自中国境内的云南,经缅北至印度东北部,然后折而向南,经孟加拉国,最后直达北印度洋的孟加拉湾。 对中国来说,一旦这条走廊打通,中国又会获得一条直抵北印度洋的重要战略通道,这不但对开发大西南颇有意义,而且通道建成后,中国与南亚次大陆的地缘关系大幅拉近,这对中国经济的输出大有裨益,而中国在北印度洋,尤其是孟加拉湾区域的地缘影响力也会因此加深。 当然,以上种种好处,都是对中国而言。在印度看来,这些非但不是利好,还有可能是极大的威胁。 中国对印度洋的经营自不必说,一直视印度洋为自家囊中物的印度,对此绝不会乐见其成。而在印度看来,这条经济走廊本身,也会给印度带来分裂的威胁。
为什么会这么说?这就要涉及到印度领土中最边缘,也是分离主义倾向最强的一部分——东北地区。 在之前解析印度地缘结构时,云石君已经分析过,位于北印度中部的恒河平原,是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凭借恒河平原的实力,以及它地处南亚次大陆正中的位置,印度文明得以以此为基,向四处拓展,最终覆盖了次大陆大部分地区,成为南亚的主体文明。 以一个地缘实力超群的主体板块为根基,辐射出一个广大的势力范围,这是文明扩张的经典模式。不过这种模式也有一个缺陷:就是因为地缘关系疏离,越是边缘的地区,文明同化程度越低,离心力也越强。而印度的东北部正是如此。 东北部之所以成为印度的分离主义大本营,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印度文明的规模有限。其实从直线距离上看,东北部与恒河平原其实并不太远;地缘距离上,虽然恒河平原与南亚次大陆东部在地缘关系上比较疏离,但也没到过于松散的地步——最起码,相对于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和云贵高原,恒河平原与次大陆东部的那点地缘距离简直是小儿科。 但问题是,印度文明的体量远逊于中国,恒河平原的地缘实力,更无法跟长江——黄河流域相比。这就意味着,印度本部核心区所能积蓄的能量不如东亚,地缘影响力也无法与中国本部相比。所以,相同的地缘距离,在中国或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放之于印度,就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而文明成色的不足,也阻碍了印度本部地缘影响力的拓展。如果印度文明的质量较高,那么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体量的不足。但长期以来印度经济发展落后,政治支离破碎,难以形成高质量的文明体系。这种情况体现在现实层面,就是印度本部面对边缘地区时,政治上无法有效压制;经济上难以高度融合;进而在文化也就无力高度整合。东北部作为印度的极端边缘地区,自然也就离心力大增。
当然,以上都是印度自身因素;而除此之外,区域地缘格局的限制,也是东北部不认同印度的重要原因。 如果抛开政治因素,印度的东北部地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地缘板块;单纯从地缘结构上看,它应该是孟加拉板块的附庸。以恒河三角洲为核心,借助布拉马普特拉河这个天然地缘通道,整个印度东北部,都是孟加拉天然势力范围。 如果孟加拉是印度文明的一部分,那就好办的多。只要经营得当,印度完全可以以恒河三角洲为基,向东北部施加影响。地缘关系上的亲近,决定了这种影响力非常强大。 但问题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东孟加拉地区成为伊斯兰文明势力范围,甚至在政治上都脱离印度统治,成为独立的伊斯兰国家——孟加拉国。 失去了恒河三角洲这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印度向东北部施加影响力的来源,就只能是遥远的恒河平原;而且,由于孟加拉的脱离,使印度本部与东北部交流的通道大为缩窄;具体来说,只能通过喜马拉雅山山脉与孟加拉国之间的一跳狭长地带——也就是西里古里走廊来进行——这无疑又进一步限制了印度投射影响力的能力。 质量不足,体量有限,格局限制、关系疏离,这一种因素,严重限制了印度文明在东北部地区的拓展,其后果,就是该地区长期游离于印度主流文明体系之外,成为最贫穷,最落后,也是分离倾向最严重的地区。 正是这种地缘关系的疏离,使印度在面对中缅印孟经济走廊时顾虑再三:如果这条走廊建成,不仅中国对印度东北部影响大增;甚至孟加拉国,因为获得广泛的经济腹地和中国的战略辐射,其释放地缘影响力的能力也会大幅增加。 当然,借助中国和孟加拉的双重影响,东北部的经济窘境的确会大幅改善。但问题是,区位,以及自身的体量、质量决定了,相对于中国和孟加拉,东北部绝对是实力最弱的一部分。既然如此,那么可以想象,与这种经济发展同步,中孟两国,以及华夏和伊斯兰两种文明体系对印度东北的影响将逐步加深。 与印度文明相比,华夏文明虽远,但实力强大;孟加拉的伊斯兰文明虽弱,但胜在近水楼台;即便是现在,东北部对印度文明的认可度都不怎么高;一旦这两大文明进入,届时东北部的分离主义倾向将更加无法控制——而且,受外部操控的可能性还大幅增加。 不过,虽然中缅印孟经济走廊风险巨大,印度又无法直接拒绝。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为了遏制动乱。虽然东北部天然存在分离主义倾向,但将这种倾向直接转化为反叛行为的诱因,还是经济上的贫穷——如果大家都能安安稳稳过幸福日子,那么即便不怎么认同印度文明,也不至于担着掉脑袋的风险去造反。 东北部极端闭塞的环境,决定了它天生就是贫穷命,地缘关系的疏离和自身实力的不足,又意味着印度很难用自己的力量促进东北发展。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那么东北部将成为印度的动乱之源——这对现在一心发展经济的印度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制约。 其次,拒绝经济走廊本身,就会加大东北部的分裂倾向。 如果经济走廊无法实施,对中缅孟来说固然是个损失。但问题是,三者发展经济和加强合作的渠道,并不是只限于这条经济走廊。 中国自不必说,就是孟加拉国,随着中缅战略通道的建设,以及中国印度洋战略的实施,它依然可以通过孟加拉湾,以及陆上东南角与缅甸毗邻的吉大港部分,加强与中国的交流合作。 当然,此类交流渠道的便捷程度远不如中缅印孟经济走廊,会对缅北和孟加拉的发展速度构成负面影响。但毕竟也只是慢些而已。但对印度东北部来说,没有这条走廊,它们连发展的机会都没有。长期下去,印度东北部与缅北、孟加拉的经济水平相对差距将越拉越大。
周边经济水平越来越高,自己却长期停滞,这种差别肯定会引发东北部印度居民的强烈不满;特别是,这种情况之所以形成,皆因新德里排斥中缅印孟战略走廊;这样的因果逻辑,将加剧东北部与新德里的矛盾。要真成这样,印度出于遏制东北部分离倾向考虑所做的拒绝,起后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最后,印度和孟加拉国关系的变化,也是印度不敢拒绝经济走廊的重要原因。 中缅印孟经济走廊,对孟加拉国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实际上,孟加拉对这条走廊的热心程度,甚至比中国还要高),要是因为印度的拒绝而无法达成,那肯定将强烈损害印孟关系。 如果是在以前,孟加拉国在地缘格局上被印度全方位钳制,那么即便他颇有腹诽,印度也不怎么担心——反正地缘格局决定了,孟加拉逃不出自己手掌心。 可现在,随着中缅战略通道的建设和中国印度洋战略的实施,这种钳制格局已慢慢被打破。 当中国这个竞争者出现后,印度不得不改变态度,对孟加拉多番拉拢。这种形势下,印度再敢随意坏了孟加拉的好事,那作为报复,孟加拉肯定会调头向中国靠拢——这是印度万万承受不起的。 在云石君看来,中缅印孟战略走廊,对印度是一副难以取舍的苦药,取与不取,都会严重削弱印度对次大陆东北部的影响。 正因为这种两难,印度才一直犹疑,既不敢点头,又不敢拒绝。 只是,一直拖下去也不是个办法,毕竟孟加拉还指着呢。所以,印度唯一的办法,就是赶紧加强与孟加拉的合作,甚至不惜在今年6月初签署领土互换协议,将四万平方米土地“白送”给孟加拉,借此打开两国深入合作的大门。 在云石君看来,这或许是印度最后的办法了。通过大规模交流合作,抢在中国影响力大幅进入之前,在经济和文化上将孟加拉深度绑定,届时再推动走廊建设,凭借印度在孟家拉业已打下的根基,那么便可以最大程度的抵消走廊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在之前的《地缘政治41:解析印度拉拢孟加拉的深层战略布局》一文中,云石君已经说过,印度的现有实力不足,过早与孟加拉深度合作,会对自己构成非常大的冲击。只不过,中国的影响力已逐渐进至孟加拉湾,印度要是再不出手,将来损失恐会更大。所以,印度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说到底,还是印度自己没出息。要是它在之前几十年能像中国一样高度发展,那么靠着积攒下来的丰厚家底,印度早就可以将次大陆东部整合成自家后院。正是因为它的蹉跎,才给了中国发挥影响力撬动南亚次大陆东部地缘格局的机会。事到如今,印度的一切举措,都不过是在为曾经的无所作为买单,不但耗费巨大,而且效果大打折扣!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南亚系列到此结束,接下来,云石君将继续回归正常顺序,开始解读中西亚。中亚部分,重点讲一路一带中的哈萨克斯坦和美版阿富汗战争。 注: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第43章——南亚之印度篇第四部分。喜欢地缘政治的朋友可以关注云石微信公众号:yunshi911(长按可复制),收看作者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