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髦的广告词里不是有句“根本停不下来”?相信今天的阅兵确实让大家有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图片为我军洲际核导弹部队展示的东风-5B导弹,按理说,东风-5导弹设计于上世纪70年代,装备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已经30年了,1984年的国庆阅兵就展示过这种武器,为什么这次阅兵又要将这种武器拿来展示呢? 【鹰眼图说军事 海外评中国栏目第149期】被誉为大国利剑的东风-5B是改良后的东风5导弹的最新产品,是中国自行研制的洲际导弹。该导弹射程1.3至1.5万公里,涵盖美国本土,能携带多枚核弹头,命中精度500米左右。这一次是中国东风-5B洲际导弹的首次曝光。一般来说,东风-5B拥有两个让美国反导系统很讨厌的绝招,第一是分导核导弹和多种诱饵,第二是弹头的高机动变轨。上世纪50年代正值冷战初期,美苏为洲际弹道导弹展开军备竞赛。当时洲际弹道技术受到技术所限,每枚导弹只能携带1颗弹头,投送效率有限,我国的东风-5洲际导弹和东风-31导弹也是1个弹头,当时自然也有多枚弹头的设想,但由于导弹载荷和多载荷分离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无法实现,随着中国、苏联和美国陆续成功发射卫星,这方面的技术问题得以初步解决。 军事专家称,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就是在有制导装置的母舱内装多个弹头,由母舱按预定程序逐个释放,使其分别导向各自目标的导弹弹头。母舱由整流罩、末助推发动机、制导装置和释放装置等组成。分导式多弹头能攻击相隔一定距离的数个目标,也能集中攻击一个面目标,从而提高了导弹的突防能力、命中精度和毁伤效果。我国的分导式弹头设计始于80年代初期,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预先研究,但直到我国长征系列火箭进行首次多卫星发射任务才拥有了技术技术。
西方媒体认为,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东风-5A导弹的基础上开始研制新一代东风-5B多弹头,根据相关的官方报道等信息来看,我国的分导式多弹头的实用化,是本世纪在东风-5上展开的。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掌握分导式多弹头,并在1999年开始在东风-5导弹上加装分导式核弹头,这个型号被称为东风-5B,2005年东风-5B首次亮相,但鲜有人认识和发现它,因为这种导弹是井下发射,导弹本身也很少露面。 相对于机动发射的东风-31系列,固定发射的东风-5系列,由于隐蔽性的要求,可选择的发射阵地有限,部署的规模也就有限。若仍采用单弹头,则突防能力更是有限。所以在投送能力较大的东风-5系列上采用多弹头的采用,是效能提升明显且成本风险较低的选择。 军事专家指出,分导式多弹头的技术核心主要是两方面,首先是核弹头的小型化,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有目共睹,早在2005年就能够研制生产实际上最先进的小型核弹头,其性能与美军W-88弹头相当。另一方面就是飞行器的姿控、弹头分离的姿态控制技术和末助推舱的多次启动变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这方面其实都是典型的军民两用技术,在我国的“一箭多星”发射、商业发射的过程中,已经有所展现。
军事专家称,分导式多弹头在相同核导弹的基础上,大幅提高了打击效率,增强了打击效能。在突防中多个弹头飞行轨道各不相同,且弹头数量较多。当子弹头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使敌方的防御系统处于“饱和”状态,而无法拦截或全部拦截来袭弹头。比如说,当中国向美国多座城市发射大量核导弹时,美国启动导弹防御系统实施拦截,但多导式多弹头和多种诱饵让美军反导系统疲于奔命,美军最终只能”超负荷运转“勉强击落一些核弹头,但仍然有大量的核弹头成功突破美军的反导系统,进而摧毁目标。 军事专家雷泽指出,东风-5B从导弹发射时刻到进入弹道抛物线之间的加速段不会超过5分钟,在此期间,美军卫星极难发现导弹发射,而试图引导拦截更无从谈起。据悉,由于在东风-5B导弹上装配几十个辅助发动机,飞行轨迹不是经典的弹道抛物线,而是“蛇行”曲线,导弹重返大气层后,其跨大气层载具可在大气层边缘滑行一段时间,从而极难判断其准确位置,因而难以引导拦截导弹对准目标。 此外,中国“东风”-5B导弹可释放大量诱饵弹,据称,诱饵技术可使弹头在中断飞行和再入大气层时,可大量释放携带的假弹头,使防御方难辨真假,使真弹头迅速突防。境外学者推测,东风-5B就配备了“有速诱饵”,这种假弹头不仅有和真弹头一样的雷达和红外信号特征,而且还有和真弹头一样的飞行速度,而速度被认为是反导系统辨别一个弹头是真是假的关键。 9.3大阅兵是中国东风-5B洲际导弹的首次曝光。 曝光的东风-5B 东风-5B 东风-5B 准备接受检阅的东风-5B 准备接受检阅的东风-5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