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们爱历史专栏作家南门太守(陈忠海)。 三国世事纷纭复杂,对于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和见解。三国之所以鼎立七十余年,没有像秦和汉那样很快实现国家统一,原因有天时,有地利,也有人谋。在军事方面,三国的创立者曹操、孙权和刘备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所以发展成了“多极世界”,而没有出现“超级大国”。 三国处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原始性和偶然性很强,战术手段比较简单,客观条件对战争胜负更具有主导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反映在谋略和特殊情况下军人的毅志力等有限方面。 如果分析一下魏蜀吴在军事战术上的优势和劣势,可以看出来,曹魏长于平原运动战,蜀汉长于山地作战,吴国长于水战。 曹操以骑兵起家,他担任的第一个军职是东汉朝廷的骑兵师师长(骑都尉),他率领的骑兵部队参加了皇甫嵩元帅指挥的长社战役,一举歼灭了黄巾军主力,彻底扭转了当时的政局,黄巾军逐渐淡出政治舞台。
后来,曹操乙吾起兵,其作战区域在苏豫晥冀一带,地形以平原为主,曹操重点发展的是骑兵,当时马蹬刚刚配备骑兵,使骑兵代替装甲兵(战车)成为战场上新的“杀手锏”。经过曹操的刻意培养,曹军有了一支所向无敌的、以骑兵为主的快速纵队,这支部队不仅仅是虎豹骑,虎豹骑是由曹氏第二代精英统率的曹操的近卫部队,人数不会过多。曹军的快速纵队比虎豹骑人数多得多,其指挥官是曹氏第一代精英中被曹操称为“福将”的曹仁。 这支部队在与吕布、陶谦、刘备、张绣的征战中立下战功,而在官渡之战中,更是功勋卓著。袁曹官渡对峙局面形成后,曹操遇到了一个难题,袁绍为破坏曹操的大后方,不仅向刘表和孙策做工作,要求其从南面出兵进攻曹军,而且成功地策反了曹军中的一支非嫡系部队,这支部队出身于黄巾军,指挥官是刘辟。由于没有把握完全控制这支部队,曹操没敢派他们到官渡前线,而是放在襄阳至南阳一线的与刘表对峙的地带。 刘辟被策反成功,从南面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许都,为了增加成功的几率,袁绍还派了刘备前去增援。曹军立刻就面临了前后被夹击的险境。对于曹军来说,分重兵于南线意味着主阵地力量的削弱,对于以少打多的曹军而言等于自杀。 但坐视南面的刘备和刘辟不管,则大本营会丢失,曹操官兵家属、产业都在那里,后防线失守,接下来也是全面崩溃的结果,关羽后来走麦城就是典型的证明。曹军后方留守人员中很多人看到了这个危局,认为曹操此战必败无疑,所以有很多人暗地里开始跟袁军联络,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然而,为曹操化解这一危局的正是曹军的王牌之师、主力中的主力,也就是由曹仁率领的以骑兵为主的快速纵队,曹仁当时是主动请缨,他的战斗计划是快速机动到南线,在尽短时间里解决刘备与刘辟,然后快速回防。 这个战斗计划的要点是时间,如果南线失利,或者虽然没有失利却被拖住,那后果不堪设想。曹操批准了曹仁的作战计划,因为除此之外他也没有其它办法可想。一切寄希望于这支所向无敌的部队再创奇迹。 结果曹仁率领快速纵队迅速插到南阳一带,刘备本来就不是袁绍的人,而刘辟形同土匪,此二人并没有替袁绍拖住曹军而牺牲掉自己的打算,面对久富盛名的曹魏铁军,在明知战之必败的情况下,双方一接触,二人便选择了各奔东西,刘辟率部流窜,刘备跑到荆州投刘表去了。 南线得以稳固后,曹仁迅速回师官渡,路上碰着袁绍派出来破坏曹军后防补给线的部队,结果也给收拾了。袁绍手下的参谋人员拟定的作战计划中有一项是派偏师袭扰曹军补给线,这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很厉害的一招,但刚一出手,就被南线回师的曹仁部队歪打正着,结果损失惨重。 在战场上,这属于偶尔事件,袁绍应该继续坚持这一作战方针,但袁绍见计谋不成白白损失,十分奥恼,认为这个主意没有出好,结果手下参谋再不敢提分兵出击的事了。 曹仁的这次“闪电行动”显然被史书忽略了,有记载却很简单,只是一两句话。但如果从这行动对官渡之战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这次军事行动本身的难度看,这次行动显然应该大书特书,就当时作战水平来看,长途奔袭、迅速达到作战目标、迅速回防,应该属于那个时代的“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官渡之战的决胜之处,恰恰是分兵出击、袭扰敌之后防补给线,但这次进攻方是曹军。当年的好友许攸在袁绍手下遇到了麻烦,临阵投降曹操,告诉了曹操袁军军需仓库所在及布防情况,曹操大喜过望,决心抓住这一稍纵即逝的战机彻底扭转战局,于是他亲自率军向敌后穿插,袭击袁军的补给线。
曹操带领的,还是这支刚刚在南线执行完任务的快速部队,对参于这次军事行动的人数,史书有确切记载,说是五千人,应该都是骑兵,那么曹仁指挥的这支快速部队总人数肯定在五千人之上,如果能达到一万骑,那将是任何割据势力都会闻之胆寒的军队。 曹操偷袭得手,官渡之战很快结束。通过这一仗,曹操对这支部队在战场上的特殊作用更加重视。北征乌桓,曹操又是亲率这支部队,越卢龙山,快速直插敌后,像天兵一样出现在乌桓人面前,以五千对十数万,一举斩敌首。在南征荆州的时候,曹军压境,刘表忧虑而死,刘琮投降,刘备向江陵逃跑,江陵是刘表经营多年的后勤基地,军需物资充足,如果落入刘备手里,将使刘备如虎添翼。 曹操于是决定再次率领这支铁军与刘备赛跑,曹军绕过已投降的襄阳城不进,一路追下去,史书上记载了这次行军的速度,说是日行三百里,当时一般的行军速度约是三十里,五十里就算很快了,因为不仅要走路,装备、粮草要跟着一块走,安营、做饭很费时,道路又很差,所以速度快不了。刘备如果一天走五十里(其实达不到,因为有十多万老百姓和政府文职人员跟他一块走),曹操一天要走他一个星期的路,于是在当阳被追上,当阳之战曹操是全胜,俘虏甚多。 突袭乌巢、白狼山之战、当阳追击战,三次运用的都是快速穿插,三次都由曹操本人亲自率领,依靠急行军,给对手以措手不及,以至于乌桓首领蹋顿听说曹军主力已接近柳城,说什么都不相信,认为除非那是天兵,刘备还在放心地由襄阳往江陵跑,以为曹军说什么都不会追得上,结果曹军突然,刘备一脸措愕。这史所明载的三次漂亮的突击战,人数都是五千,这并不是巧合,说明用以担当此类重任的是一个完整的作战单位,而不是临时组建的,这个完整的作战单位是曹军的主力之师、王牌之师,是三国时期最有战斗力的铁军,它的指挥官长期以来由曹仁担任。 如果荆州也像华北平原那样是一马平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刘表、刘备包括孙权都会被曹操一一消灭,但荆州和江东不是华北平原,这里河网密布,山峦起伏,长江构成了天堑,不熟悉水战的曹军,在赤壁受到重创,不得不回师北方。东吴军队长期在江南作战,经过多年经营,水军实力雄厚,不是曹军短时期内能赶得上的。
所以,尽管曹魏总体国力远远高于孙吴,但具体到攻防上,一经在长江沿线展开,曹军便很难占绝对上风。但孙吴军队在平原野战方面也不是曹军的对手,所以他们从不主动向纵深攻击,保持隔江而治。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到长江边,目睹孙吴各式战舰,不禁望江兴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在曹操眼里,他的儿子们尽管不乏出类拔萃的人物,但与孙权相比差得很远。既然善于识人的曹操已经下了这样的结论,所以,若干年之后,同样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到广陵江边的曹丕,也只是看了看浩淼无垠的长江一眼,叹了口气,就回师了。 赤壁之战后,曹操也有很多军事行动,其中不乏相当精彩、可以写入战史的,比如与马超、韩遂的渭南之战,但总体而言,军事生涯逐渐暗淡,除了因为西线、南线不习水战没有大的进展外,在东线,因为不习山地战,还屡屡败于刘备、诸葛亮之手。 关中是平原,关中以南是秦岭,越过秦岭才能到达成都平原,魏吴之战的焦点是合肥、濡须,魏蜀之战的焦点在汉中。
在崇山峻岭间作战,曹军也不是没有胜绩,但很不拿手,他们的快速纵队一到山里还不如步兵好使,以已之短打人之长,所以曹军又遇到了麻烦。蜀汉部队占据守势,巧妙利用地势,弥补总体实力的不足,反而频频得手,经过多年拉距战后,曹魏最终失去了汉中,也失去了夏侯渊、张郃等一代名将。 在豫晥苏平原上,刘备不是曹操的对手,在荆州也跑不过曹军的铁骑。但在秦岭山里,刘备找回了胜利的感觉。三国局面最终形成,并稳固数十年不变,原因在于方方面面,从军事战术上分析,也可以得出很多启示。军事战术又对其它方面进行影响,互相交织,使三国鼎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别看生面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