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对于核动力推进装置的初步研究可以追溯到大战尚未结束的1939年,曼哈顿计划的主持者莱斯利·格罗夫斯将军主持组成了一个原子能委员会,用以研究在战后的核能应用问题,然而此时有限的核裂变材料还需要优先供应原子弹的计划,因此该委员会的研究进展相当缓慢。
此时的核能研究主要是由1941年在埃里克·费米的带领下,美国芝加哥大学建立的实验核反应堆进行,1942年12月2日,该反应堆首次释放出了能量,不过功率只有0.5W,仅仅10天之后,该反应堆就输出了100W的功率,此后芝加哥大学拆除了这座反应堆,重新设计建造了新的实验反应堆,并且将释放的功率进一步提升到了100KW。
但是这种最初的研究毕竟是盲目而初级的。战后美国终于可以腾出精力和经费来继续原子能委员会的研究,并且在1946年,国会决定将核事务纳入中央管辖,由原子能委员会来控制。原子能委员会成立后,美国海军决定挑选一名军方人士来主持委员会的军事计划,特别是核动力潜艇的计划,不过这名负责人的人选却一直迟迟不能确定,原因是原子能委员会和海军部就人选问题争执不休,争执的焦点就是海曼·里科弗---日后的美国“核潜艇之父”。美国海军认为,里科弗属于专业面狭窄的人,他不适合成为一名主持多领域合作计划部门的领导人;然而原子能委员会则认为舰船局内部的核动力推进机构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核工程局,他必须要有自己的工程专业军官岗位,而里科弗就是高级核工程专业军官。于是在双方的争执后,决定暂时由里科弗带领项目的研究,然后看效果决定最终的人选。同年以里科弗为首的五名海军官员被派往了美国田纳西州的橡树岭,以建造一座氦气冷却反应堆;而后威斯汀豪斯公司也参与到了核反应堆的研制当中,他们提出了一种热中子压水反应堆的建造计划。出于对竞争择优的考虑,舰船局同时和橡树岭的实验室以及威斯汀豪斯公司的实验室签订了合作计划。 1949年5月1日,在岗位上发挥了巨大作用的里科弗上校被任命为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和海军舰船局两个核动力部门的主管以及核潜艇工程总师,从此他就和美国的核潜艇计划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1949年,里科弗上校决定选择热中子压水反应堆作为最终的模式堆,因为这种反应堆具有结构简单,技术成熟,安全性高的特点。随后整个计划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在选定了反应堆类型后,里科弗决定建造两座反应堆,分别是STR(热中子反应堆)1反应堆和STR-2反应堆;其中STR-1是陆地上的模式堆,他安装在一个与核潜艇反应堆舱尺寸相同的艇体模拟舱段内部,在潜艇设计发生改变时,陆地模式堆也一起跟着改变,在陆地模式堆的制造、安装、调试和运行取得足够的数据和经验后,则开始建造STR-2反应堆,这样就会减少潜艇建造中的修改和失误,这种高效实用的方法被此后中苏等国纷纷效仿。
与此同时,里科弗做出了一个划时代的决定—让美国海军的第一艘潜艇具备战斗能力,这一决定直接决定了世界上第一艘攻击核潜艇的诞生。为了检验这艘核潜艇上的主要设备能否经受实战条件的检验,原子能委员会建造了一艘名为“乌拉”号的潜艇,这艘潜艇上搭载了未来核潜艇上的部分设备,随后研究团队将这艘潜艇在浅水域下潜,并且向他发射了深水炸弹。这次实验结果表明,核潜艇上的设备对于炸弹爆炸产生的冲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1950年8月,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了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的命令。1952年6月14日,这艘被命名为“鹦鹉螺”号的核潜艇开始在美国的格罗顿铺设龙骨,在开建仪式上,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鹦鹉螺号核潜艇能在水下以20节以上的高速度航行,且只需要一点核燃料就能以最高航速航行几千海里。他能在水下无限期逗留,他的原子发动机完全不依赖空气,甚至不需要在海面伸出通气管。”这句话后来证明有对也有错,不过也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新型动力的期待;1954年1月21日,“鹦鹉螺”号在世界的注视下下水,艾森豪威尔夫人主持了下水仪式;1954年12月30日,“鹦鹉螺”号的核反应堆开始启堆,在经过了4天的等待之后,核反应堆功率逐步上升至满功率。1955年1月17日上午,“鹦鹉螺”号缓缓的离开了码头,艇上的信号兵在上午11点00分发出了划时代的信号----“我艇正在使用核动力航行”。
从此,让核潜艇具备无限的续航能力不再是梦想。 “鹦鹉螺”号核潜艇全长98.7米,艇宽8.4米;水上排水量3533吨,水下排水量4092吨;动力采用一台S2W型热中子压水反应堆,并以此驱动两台蒸汽轮机,最大功率达到15000马力,采用双轴双螺旋桨推进,虽然美国官方一直称“鹦鹉螺”号核潜艇的航速是水下20节,不过实际其水下最大航速可以达到23节,水上最高航速为22节;在其艇艏布置有6具鱼雷发射管,备弹22枚,该艇最大下潜深度可以达到213米,艇员10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