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杂税和高压政策,1850年在洪秀全的领导下,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这场席卷全国的反抗运动牵连深广,闹得四处人心惶惶,而在清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残酷镇压中,有无数无辜的平民百姓遭到牵连。他们绝望的发现,那片他们世代耕作的土地再也没有办法养活自己,如果不能找到新的农田和工作,等待他们的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在19世纪,有数以万计的华人选择了背井离乡,出洋讨生活。
(图注:太平天国) 就在这个人人自危,不知出路在何方的时刻,他们开始听说在浩淼大洋的另一端,有个神奇的富庶之地,叫做-------“金山” 大家口口传颂的“金山”就是加利福尼亚。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由于加州的金矿属于砂金,离地表近,容易获得。所以当时在加州的一位中国人给自己在汕头的亲友写信,告知了这一事情。顿时整个广东省沸腾了,大家争相描绘着那片黄金满地的场景。当地民谣唱道:“金山客,金山少,满屋金银绫罗绸。”甚至连哄小孩子入睡的童谣也有这样的内容:“燕雀喜,贺新年,爹爹去金山赚钱,赚得金银成万千,返来起屋兼买田。”一时间,人人都觉得,大洋彼岸就是实现美梦的不二选择,似乎只要能去到美国,所有的困境就能迎刃而解。
(图注:加州金矿业) 那时候的广东的农民们对于美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他们当中实际上几乎没有人真的见过外国人,更遑论美国人。大家只是私下传言美国人都是红头发蓝眼睛,喜欢绑架中国小孩。但是对于金钱的向往和对于开创新生活的憧憬战胜了他们对于未知的恐惧。那里被描绘成一座金光闪闪的城市,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只消得在城里走上一圈,随手捡几把金沙就可以了。 基辛格曾有句名言——“权力是最好的春药”,其实贪婪又何尝不是。这些贫民幻想着只要去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就能衣锦还乡,从此被人高看一眼。只需要一点点金子,他们就能摆脱眼前的困境:他们可以自己做点小买卖,或者买下一块田地,从此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些钱也可以用来盖上让邻里羡慕的华屋美宅,为孩子请最好的私塾先生让下一代能进士及第,光耀门楣。那些黄金所代表的财富是他们改变自己因出生低J而艰辛凄苦生活的唯一希望。那些远赴海外尤其是美国等地谋生的人在华南一带被称为金山客(guest of the Golden Mountain)类似的称呼有“金山伯”等。 于是广州的青年们纷纷或向亲友告贷,或变卖家私细软凑齐旅费,准备踏上去往美国的航程。因为前路漫漫,归期未知,所以在他们出行前,家里通常会马上安排其和当地女子结婚,然后在出行前数月甚至几个星期鼓励他们留下血脉。以此来作为联系此地和茫茫大海那端的纽带;还有的人因为家贫无法凑足路费盘缠,于是选择和直接跟劳务中介签约,由代理垫付船资伙食,到海外以劳动所得偿还欠债,债务未清之前,都必须听从债权人的安排;另外一些人则是被绑架和诱骗的。
(图注:梦想着出国发大财的华工们) 对于民众出洋打工,清政府一开始的态度是禁止的。清朝长年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在《大清律例》中明文规定:一切官员及军民,如有私自出海经商,或移往外洋海岛者,赢照交通反叛例处斩立决。对通同作弊或失察的各级官员也有严厉处罚的条款。在严禁国人出洋的同时,清政府也颁布了诸多禁令限制华侨归国。甚至完全将海外华侨视为“弃民”。1740年,在荷兰殖民主义统治下的印度尼西亚发生了对华人的大屠杀事件,仅仅10天,便有数万华侨惨遭杀害,河水为鲜血染红,故史称“红溪事件”(也有书上翻译成“红河事件”)。乾隆皇帝得知消息后,非但不派军保护,反而说道:“天朝弃民,不惜背弃祖宗庐墓,出洋牟利,朝廷概不闻问。”
到鸦片战争前夕,随着外国商人的纷至沓来,清政府封闭的国门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国人出洋特别是苦力被拐卖的情况多有发生。当年林则徐在奉命到广东主持禁烟的时候曾专门上表朝廷就“外国船只骗带华民出洋”之事做出说明“每岁冬见夷船回国,间有无业贫民私相推引,受雇出洋,”“拟定每人先付洋银六七元,置买衣物,带至该国则令开山种树,或做粗重活计”。 鸦片战争中,西洋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在被辟为通商口岸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地,列强纷纷开设招工馆,开始明目张胆掠拐华工。清政府虽也有所作为,但迫于列强的淫威,虽然禁止国人出洋的法令仍在,却也基本形同虚设了。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在广州设置了一个权利广泛的“外人委员会”(或称“联军委员会”),在此后的4年里,在广州实施了殖民统治。1895年4月6日,广东省下属的知县贴出告示,言明如果有出洋做工的人需要及早立好章程。如果能签订契约,定好工价和时间长短以及去往何处,有这个字据,则可认定为双方各自甘愿的共同协议,不再组织国人出洋。随后几天联军司令部和时任广东巡抚柏贵相继贴出内容相仿的告示。 从这几则告示都可以看出,双方都有意打破清朝惯例的禁止出洋的法规,强调只要是出于自愿,并且签订契约,就不在禁止。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清政府闭关锁国禁止出洋的法令固然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加以变通。但实质上者无非是在“严禁拐掠人口”的幌子下使得外国贩卖中国苦力公开化合法化。 到1860年英国政府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其中正式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至此,长达200余年的禁止国人出洋的律条不宣而废了。
1868 年,曾任美国驻华公使的蒲安臣被总理衙门任命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1868 年 7 月 28 日,蒲安臣在未经清政府和总理衙门批准的情况下接受了美国国务卿西华德起草的“中美续增条约”,1869年清政府迫于无奈承认并批准了该条约,即称为“蒲安臣条约”。 条约规定各自国民在自愿的情况下,自由前往两国,经商、游历或居住。清政府承认了华工出洋的合法化更为金山行打开了方便之门。 陈依范在《美国华人》中说: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直到二十世纪,移民的几个主要来源:1、三邑:南海、番馬和顺德,包括省会广州及其郊区。、2、四邑:新会、台山、开平和恩平。3、广东省的其他地区:花县、三水、四会、清远、中山、中新、博罗、东菱、宝安、怀集、江门、高鹤、阳春、阳江、广海、梅山、揭阳。4、香港。(陈依范,《美国华人》,北京:工人出版社) 当时一家香港中介公司便在广州贴出这样的招工告示: 那里的人非常富裕,他们希望招募中国人前往并且对你们会给予热烈的欢迎。去到那里你会拿到高额的报酬,住大房子,着华服享美食。在那里你还可以随时给你的亲友写信或汇款。在那个美好的国度里,没有满洲人没人兵丁。无论你是谁,当能受到平等的待遇。那里已经定居了不少中国人,所以你不会感到陌生的。鼓起勇气,幸福生活就在前方。 这个招工广告里描绘的国度就是美国,人们鼓吹着在那里便可以找到幸福和实现黄金美梦。这样类似的广告不但出现在亚洲,也出现在欧洲。美国成了当时世界人民向往的“新世界“。跟现在鼓吹美国梦,忽悠移民的宣传,是不是似曾相识,异曲同工?这一百多年来原来完全都没变过! 喜欢就请订阅本号哦!订阅微信公众号“宋毅战争史”可以阅读更多好文! 请多多支持本公号制作的《铁血文库》和《战争特典》系列图文书!独立专业 有种有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