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玩过某著名坦克游戏的玩家,都知道德国科技树的开头,都是由早期实验车Leichte Traktor (VK.31)――这辆被命名为拖拉机的坦克而来,赫赫有名的德军铁骑的重生,都是来自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胖子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军的坦克遭受了巨大挫折,而受《凡尔赛和约》的影响,德军的坦克发展之路也一直停滞。在魏玛共和国末期德国的政局不稳,而民族主义和集权的独裁势力等极右翼迅速抬头,军队的扩张也就开始了。德国国防军总结了一战的教训以后,认为重火力的坦克是相当必要的。 1927年德国哈诺玛克拖拉机厂秘密开始制造新的坦克样车,他们将37毫米46倍口径的KwK36型火炮安装在一个拖拉机底盘上,并改造了一部分装甲。全车动力仅仅为25马力,而火炮的射界也仅为30度角。而另一台安装有7.7毫米机枪的战车原型,在安装了51马力发动机以后也被研制出来,该机枪拥有360度的射界。这两种战车小批量的开始生产,服务于德国国防军,用于实验。 1928年5月到10月之间,德国开始召集各大著名的军火企业讨论今后的武器发展方向。德国兵器局下令克虏伯公司和莱茵金属波尔西格公司,共同生产新的轻型坦克,他们正是以之前哈诺玛克公司的武装拖拉机作为原型。
克虏伯与莱因金属?波尔西格合作开始在3种原型车上试制。克虏伯制造出4乘员的原型车由6缸100马力戴姆勒?奔驰的M36卡车发动机驱动。莱因金属?波尔西格制造出4乘员的原型车同样采用了M36发动机。两种车型规格,设计十分相似,主要的区别在于悬挂系统。克虏伯使用圈型弹簧,莱因金属?波尔西格使用片条弹簧悬挂系统。
为了放松别国的戒备,该型坦克隐去了PANZER的习惯称呼,两种车型被称为“轻型拖拉机(Leichte Traktor)”(VK 31)配备有37毫米KWK L/45火炮及装在后部的轻机枪炮塔(由瑞典AB Landsverk与Bofors设计制造)。原型车于1930年4-5月完成,两辆样车于1930年6月在卡马测试场测试。 莱因金属·波尔西格同时还制造第三辆用低碳钢制造的原型车,3名乘员驾驶装有37毫米Pak L/45火炮的自行装甲车。这种早期装甲车基本上同坦克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小号炮塔及可更换的上层结构。轻型拖拉机在测试中被证明是成功的并被用于作为教练车,但总的看来,这种车不适合作战。从1931年至1932年,莱因金属一直致力于改进他们的原型(诸如新履带及悬挂系统)。1931年,军方下了289辆的订单,但在1932年,为了发展其他项目该订单被取消。克虏伯莱因金属?波尔西格总共只生产3辆原型车。1933年,与苏联的合作结束,所有坦克归还德国。这些坦克在伍斯搓的阿而特?伽兹装甲火炮学院被作为教练车使用。最终,一辆莱因金属的带有改进型的悬挂系统的原型车以进入博物馆而告终。 德国人并不着急对这个型号的坦克进行发展,而是更有远见的让成为了训练车,用于培训将来的德国装甲兵苗子。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这些德国装甲兵学员有和他国士兵联合学习和交流的习惯,而德国人选择的学习和切磋的朋友,正是未来他们的死敌苏联红军的年轻装甲兵。1933年双方合作结束,共有289位德国坦克兵从这里起步,他们也将迈出德军装甲部队历史上崭新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