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山门 住持黄檗山 崇祯九年(1636年)春,费隐通容离开黄檗山,到建安县的莲峰院任住持。同年夏天,黄檗山的耆旧和檀越林心弘等,请当时在狮子岩打禅坐佛的隐元禅师回黄檗山继席费隐的席位。次年五月,时任侍御的林汝翥联合乡绅林守赈、林朝龙、林景台、林伯春、林正立、夏春晖、龚士龙、吴承启、林茂辉、林鼎新、林茂枝、林廷栋以及黄檗寺里的众僧给隐元作信,恳请他回黄檗寺住持。同年十月一日,黄檗山祝国堂庆典,隐元禅师回到了黄檗山,十方丛林数百名僧人闻讯前来祝贺。时隐元禅师46岁。从29岁出家到46岁住持黄檗寺,隐元禅师只用了17年的时间。 黄檗寺最初于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由六祖慧能的法嗣正干创建。建寺之初名为“般若堂”.唐德宗时,德宗皇帝敕名为“建德寺”.宋朝时期为黄檗寺鼎盛时期。随后,从元代开始,黄檗寺走向衰落。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时任住持的大休在莆田檀越周心鉴的捐助下,重修了法堂、大雄宝殿、天王殿、伽蓝殿、祖师堂、山门、积香厨、轮藏、十方寮舍等建筑。过了百余年,到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一把火,几乎烧毁了寺里的全部建筑物和经书。当时记载,到了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中天正圆住持黄檗寺时,全寺只有两三间的小屋。中天正圆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只身上京,奏请神宗皇帝钦赐《一切藏经》给黄檗山。正圆禅师为此在京8年,最后圆寂在北京的长荣茶庵,时年69岁。正圆圆寂后,他的法孙鉴源兴寿、镜源兴慈继承正圆之志,又在京坚持6年,终于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在叶向高代为奏请的帮助下,神宗皇帝赐给黄檗山《一切藏经》678卷和搬运费用计黄金300两,并敕名改“建德寺”为“黄檗山万福寺”. 次年(1615年),鉴源、镜源肩负起复兴黄檗寺的重任,重建了伽蓝殿,并在法堂旧址重建大雄宝殿,在大雄宝殿的前廊修建了月台,在月台的南侧新建了藏经阁,收藏《一切藏经》。还有,为了纪念叶向高的代为奏请之功德,鉴源在大雄宝殿的东侧建了择木堂,并安放了叶向高的塑像。与此同时,鉴源还把旧佛堂移至大雄宝殿的西侧方丈寮的位置。镜源于万历四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圆寂,鉴源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十日圆寂。时隐元35岁。隐元是于万历四十八年二月师从鉴源禅师出家的。鉴源、镜源圆寂后,崇祯二年,(1629年),隆必、隆瑞新建了大雄宝殿左右的东西客堂。但是,不论是哪一任的住持,都无法重振黄檗宗风。复兴黄檗宗风的重任,就落在了隐元的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