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9日召开的福清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印发了《关于福清市2015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1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代表们审议,并请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去年福清市财政的钱都花在哪儿了?今年钱要怎么花?这一关系到福清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千家万户民生福祉的“账本”,老百姓都很关注。 据统计,2015年,福清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81.26亿元,比上年增加7.54亿元,增长10.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95亿元,比上年增加3.1亿元,增长6.3%.福清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9.81亿元,比上年增加9.82亿元,增长16.4%. 去年,财政拿着这些钱都办了哪些事,请细细看来。其中,农林水支出5.34亿元,增长11.6%;教育支出20.97亿元,增长14.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1亿元,增长39.9%;科学技术支出1.09亿元,增长0.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48亿元,增长13.1%;住房保障支出2.26亿元,增长133.4%;交通运输支出1.27亿元,增长152.3%;节能环保支出0.81亿元,下降35.5%;公共安全支出3.75亿元,增长12.8%. 说完去年的事,谈谈今年的预算草案。政府预算是反映政府工作的一面镜子,那么,通过阅读政府预算,我们能得到哪些重要信息呢?根据2016年预算草案,今年,福清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87.77亿元,比上年增加6.51亿元,增长8%.福清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3.29亿元。 那么,钱怎么花?实际上,今年财政花的钱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民生建设和生态建设三方面。 在经济发展方面,一是扩大有效投资,统筹安排基本建设支出21.38亿元,支持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园区、产业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做大做强政府融资平台,通过争取政府债券资金、申报发行城投公司债券、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形式,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二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安排3.89亿元,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企业实施生产线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稳定外贸出口、扶持中小微企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海洋等新兴产业。三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通过整合涉企专项资金,探索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并积极对接省级、福州新区相关产业投资基金,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试点范围,增强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带动作用。四是支持创业创新,安排专项资金 1.35亿元,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产能技术改造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设立研发中心、实施技术改造、创建知名品牌、参与标准制定。研究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创业创新平台建设。 在民生建设方面,按照“补短板、惠民生、兜底线”的原则,继续完善民生投入保障机制,共安排46.81亿元,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一是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继续落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免学费政策,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校安工程建设,计划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20所、幼儿园6所,新增2600个学位。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发展。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等政策,支持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差别化的财政投入政策,建立常态化的办医经费补助机制,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药品和耗材零差率补偿机制,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43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筹资标准提高到45元,城乡医疗救助政府筹资标准提高到400元。三是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财税措施,加大就业资金投入,提升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巩固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差水平,完善对被征地、收海农民的多元化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城乡殡葬基本服务免费政策。四是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支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公益性演出,继续推进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五是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安置区和保障房建设。 在支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一是健全生态环境财力支持机制,实施生态保护补助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对一都、南岭、东张等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财力转移支付力度,增强生态区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二是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共安排4.94亿元,深化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支持造林绿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水土流失治理等,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宜居环境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大力支持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支持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支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大节能项目、减排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开展节能改造,实现清洁生产。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污染防控和环境治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