忒有料

1945年,蒙古在苏联扶持下独立,中华秋海棠叶变成了大公鸡

在电影《淮海战役》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蒋介石给军官们训话说:“当年亲率数十万健儿北伐北洋军阀孙传芳、张宗昌,中华秋海棠叶遂归于一统。”但是现在中国的疆域图确实一只大公鸡,蒙古地区几经变化,1945年在苏联的扶持下独立。由此以后脱离了中国的固有版图。

1945年,蒙古在苏联扶持下独立,中华秋海棠叶变成了大公鸡

一、沙俄时期一直对蒙古地区虎视眈眈

蒙古地区在明朝时期一直和中原王朝属于敌对状态,蒙古贵族们为了恢复曾经的元帝国和生活必需品,一再南下进攻明朝边境地区。明朝为了抗击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北方设立了很多军事要塞,被称为九边重镇。到了满清统治时期,蒙古地区直接属于中央王朝管辖,当时的民族政策是满蒙联盟。此时的沙俄已经开始侵占中国北方的领土,康熙和雍正两个皇帝在世界格局上完全是低能儿,尼布楚和恰克图两个条约都是在俄国人的忽悠之下送出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到了近代,俄国又趁火打劫先后共从清朝割走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包括汉武大帝时期的苏武牧羊之地也成了俄国人的地盘,中国只能以旅游者的身份前往。

1945年,蒙古在苏联扶持下独立,中华秋海棠叶变成了大公鸡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俄国一直在怂恿蒙古地区独立。蒙古贵族们也确实趁着北京方面无暇顾及之际,宣布了独立。1917年,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控制了俄国的政局,此时中国的当权者是段祺瑞,段将军可是一个下棋的高手,连袁世凯都不是对手。当时西方各国组成了干涉军,准备一鼓作气掐死刚刚成立的苏俄。段祺瑞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他派出军队同时向外兴安岭和蒙古地区进军。只可惜苏俄喘过了气,再加上中国当时混乱的局面,已经成功收复的蒙古地区得而复失。那位收复蒙古的将军徐树铮被军阀冯玉祥杀害。

1945年,蒙古在苏联扶持下独立,中华秋海棠叶变成了大公鸡

二、苏联和日本为了争夺蒙古地区上演了大战

俄国对中国的领土有野心,日本对中国的领土也有野心。早在1905年,沙俄和日本就为了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大打出手,最后日本获得了惨胜。1923年,日本发生了关东大地震,340万人受灾。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日本天皇递交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在奏折中说“日本欲想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想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这里的满蒙指的就是东北和蒙古地区,其中蒙古地区已经被苏联捷足先登,蒙古在苏联的保护之下。而日本在1931年9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略中国的第一步。当时坐拥38万东北军的张学良面对区区2万日军,没有做出任何抵抗,恭恭敬敬的让出了沈阳城。

1945年,蒙古在苏联扶持下独立,中华秋海棠叶变成了大公鸡

在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以后,还对蒙古地区念念不忘。此时的苏联正在面对强敌纳粹德国的威胁,苏联内部也是混乱一片,斯大林正在忙着肃反运动。这次运动几乎将军队的军官们一扫而空,这场运动也被成为大清洗运动。1940年,日本陆军开始在蒙古地区对苏军进行试探。苏联几乎是举倾国之力与日本作战,最后苏联惨胜。日军伤亡了5万多人,而苏军的伤亡也在3万以上。在此以后,日本认为苏联还十分强大,出现了战略失误。其实苏联只是一个虚胖的巨人,在苏德战争的前期,苏联几乎损失了一切。

1945年,蒙古在苏联扶持下独立,中华秋海棠叶变成了大公鸡

三、苏联以蒙古地区为要挟,美英两国宣布妥协

随着战事的发展,具体形式对盟国越来越有利。1945年5月,美英法联军和苏联军队都攻入了德国境内。5月9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在此之前,美英苏三国首脑曾在雅尔塔举行了会议。美国希望苏联能够加入对日作战,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则以中国的蒙古地区作为筹码。苏联方面的条件是:第一正式承认蒙古独立,第二中东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第三将旅顺港租借给苏联30年。这个会议完全是在没有中国代表在场的情况下举行的,英美两国都希望苏联能够对日作战减少自己的压力,因此两国瞒着中国同意了苏联方面的要求。而中国领导人蒋介石在两个月之后才得知此事,他立刻以中华民国国防部和外交部的名义表示抗议。

1945年,蒙古在苏联扶持下独立,中华秋海棠叶变成了大公鸡

此时150多万苏军进攻盘踞中国东北的关东军,苏军已经完全控制了东北。此时苏联以东北地区作为筹码要挟中国方面承认蒙古独立,在蒋介石看来,东北地区的地位要比蒙古重要得多。此时如果苏联将东北地区交给了延安方面,那中共的军队就将获得大量的装备和稳定的大后方,这是蒋介石不愿意看到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政府正式承认蒙古独立。负责此事的蒋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宋子文以此事为自己外交生涯的耻辱。从苏联回国以后,就宣布退出政界。而蒙古地区开始了实名制的投票,请注意是实名制,这是在苏军的监视下进行的。1945年,蒙古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分享
发评论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阅读

Copyright 2018 52FuQing.com
5